微信分享图

春风一枝汤牡丹 ——记书画篆刻家汤兆基

2015-04-27 09:46

华夏收藏网讯 笔者与汤兆基先生相识多年,欣闻素有“汤牡丹”雅称的汤先生将于5月8日在上海最顶级的画廊,铜仁路92号敬华艺术空间举行个人画展,笔者喜悦之余,也对敬华艺术机构致力于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推广具有深厚艺术功底、潜心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的努力深感由衷的敬意,正是由于有敬华这样的艺术机构,才能使得那些一心埋首画室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呈现在大众和市场面前。

美术家汤兆基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湖州。师从钱君匋、申石伽、白蕉等,现为上海工业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于书、画、印、工艺美术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著有《中国画牡丹技法》、《汤兆基书画篆刻集》、《汤兆基印存》、《中国木雕》等。

中国近现代著名篆刻书画大师,“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钱君匋先生曾称赞汤兆基“以书、画、印三艺鸣于沪上,卓然成家,艺林称奇。余每惊其敏慧,叹其坚顽,嘉其勤勉,复庆其有成,向称其‘艺兼三绝’,洵非虚誉也。”

在画坛声誉日隆的汤兆基,因其数十年醉心于牡丹绘画,逐渐有了“汤牡丹”的美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汤兆基去了山东菏泽写生,面对上万亩一望无际的牡丹花时,他无比激动,明白为什么古代皇帝会爱牡丹,百姓也爱牡丹,的确是国色天香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星期,他不停地画,带去的纸没有了,买了土纸再画。那种被自然渗透的神情已然不言而喻——啃着馒头画下了几十米长的牡丹花,这幅画他一直珍藏着,成为一个回忆,他说“每当画牡丹,那一片花海胜境便会又一次地涌现在我眼前。”20世纪初,汤兆基即将步入花甲,也深切体会到舍就是得,弃就是存,要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也考虑到自己涉及的艺术门类较宽,容易分散精力,他便聚焦牡丹。汤兆基最初创作黄杨木雕,之后又学篆刻,继而书画并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多面手”,而恰恰是这个多面手,缘于菏泽那万顷名花的浩瀚波澜,就此钟情于牡丹的创作,继而将多个艺术门类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创作的思路与表现手法,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同一般艺术家晚年变法不同,他是在对人生取舍,进行一次灵魂的触摸,他积五十余年之功,催牡丹一花怒放。

汤兆基的传统书画功力深厚,笔墨用色都极为老辣,但他却未曾拘泥于传统,笔下创作的牡丹常常以花朵为主,甚少有别的景色衬托,似乎在他眼里,将牡丹花与过多其它景色融汇,只会淡化主题,所以他对花瓣的刻画就非常有力度,显得很有生机,与实物相比,还多了份灵气。自然造物,花开花谢,同一株花上盛开的花朵,韵味也截然不同,再附上诗词,大气磅礴且意味深长。他强调画稿来源于自然真实的牡丹,将中国画技法全面完整地结合自然界真实对照实物,不断求教于大自然,细致入微地观察大千世界的美妙造物,同时结合历代画家创造的白描、工笔、没骨和写意等实用技法而大成。

画牡丹,专注于牡丹文化,就是汤兆基的生活方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常态。”笔者不禁为汤兆基治学以及人生态度所折服,也许人生有很多事情不一定去做,或者不一定做得完美,但美妙的就是有各种可能性在悄悄沉淀,慢慢展开。这时候的汤兆基内心一定是充盈的,是波澜壮阔的。

已是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了,汤兆基牡丹作品展也将在敬华艺术空间举办。沉稳、谦和、从容的汤兆基,几十年来,十分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牡丹艺术,艺术不断地激发他的灵感和创作动力,他说,其实,一个人生活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喜欢的那项事情,他的生命就有了一个核心。国色天香而又从容淡定。悠长在喧哗之外,芬芳在阑珊之处。这是牡丹,也是汤兆基艺术追求的写照。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