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8 00:00
摘要:在这场以“利悟利”为旁白与核心的展览中,艺术就是生意,那些非图像的图像和非工业品的工业品等等,再加上声音的介入,让展厅中的每个物件都成为可以被“消费”的“日用品”。 |
颜磊 “利悟利” 2015
2001年,颜磊注册了“利悟利”公司来制作和展示自己的项目,这个看似很三俗的名字,其实来源于法语“Rêverie(梦想)”的音译——“利益”和“空想”的媾和,制造出一个四不像的名字,也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有效和解方式吧。
而在这次以“利悟利”命名的红砖美术馆个展之前,更广为人知的艺术公司,是徐震创立于2009年的“没顶公司”(MadeIncompany)。虽时间上晚于颜磊的“利悟利”,但徐老板似乎更加熟稔于自我的营销之道,在如我等孤陋寡闻之人的眼中,“没顶”似乎一直顶着“艺术圈第一公司”的桂冠好多年了。
颜磊 “利悟利” 2015
直到2013年,徐老板又以公司的名义重新推出“徐震”的个人品牌为止,集体生产与个体创意间的本质差异,也被含蓄地铺张成一次大体量的展览宣言:就像是在禁止掉头的标识前骤然按下的回车键,老板的任性或许需要很多理由,但必须被强化的个人价值,也是看似洒脱的艺术家们所逃不开的、最俗气但也是最本真的现实诉求之一。
回头再看颜磊的这次个展,与“没顶”类似的是。同样身为老板的颜磊,可以为个人的意识或价值的实现,而兴师动众地去打造一些大体量的作品或“无意义”的呈现等。如重新组装展出的作品《有限艺术项目》(曾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厅两侧墙体被改造成锯齿状,上边挂满色彩各异的的单色画布,其间又穿插着一些媒体图像的绘画复制版。而那些单色的画布底层原本也是有图像的,只是在2012年文献展展出期间,颜磊和他的员工们每天会将部分画面送到大众汽车工厂进行喷漆覆盖,然后再挂回展厅。这种从随机的图像挑选——其中既有大师名画;也有旧上海杂志封面女郎、当代新闻图片;还有普通人的照片等等——到覆盖再到重新展出的过程,可以套入到任何当代流行的概念之中,如“消解”、“工业化流程”等等,但最终所呈现出的“结果”依然显得很任性,如果没有文字作为附注,你所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个没有理由的抽象色块。
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装置作品《利悟利》(2015),与《优先艺术项目》同样围绕着“汽车厂”的基础元素而展开:一架双层结构的汽车生产线机器不停旋转着,旋转带上悬挂着颜磊在利悟利公司成立初期所做的实验性油画作品,而喷上工业漆的汽车部件却被当成画一般挂在侧面的墙上,车门上刻着“焰火3号”,“两头熊猫吃竹子”和“我选择这个地方,如今我把我的心搁在此地”等,这些字样从车门背后凸起显示,用来标示被工业漆覆盖住的“原有”图画。在颜磊称之为“艺术生产”的模式中,“利悟利”的注册证书和品牌红酒,同样可以被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出现,他说:“我觉得做艺术和做别的生意是一样的。”
在这场以“利悟利”为旁白与核心的展览中,艺术就是生意,那些非图像的图像和非工业品的工业品等等,再加上声音的介入,让展厅中的每个物件都成为可以被“消费”的“日用品”。但除了可以被我们的肠胃所消化的红酒之外,“消费”依然是高大上展览模式中的一个与众雷同的说辞:在默认的展览体系中,被揶揄和挑逗的观众依然在习惯性地消费着艺术家所预设的种种突围,并用或崇敬或冷静的态度塑造着一个更大体量的消费陷阱。
来源:99艺术网专栏频道 作者:郝科
来源:99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