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张志强:源于“解毒”和“热情”的画廊经

2015-04-28 20:15

  编者语:在石家庄这片当代艺术相对贫瘠的土壤,却奇迹般地存在着一家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的自在空间画廊,它的主人张志强曾是一位律师,因为艺术能“解毒”而扎根于此,七年时间,张志强远离石家庄主流艺术圈,凭借自己对艺术的一番热情,立足于全国市场,推动当代艺术和空间的发展。4月30日,自在空间画廊将携带吴高钟的新作《家》亮相艺术北京,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现阶段画廊的诉求,如何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在空间,了解河北省也有当代艺术的生存空间。”

自在空间外景

  雅昌艺术网:您本身是一名律师,选择2008年开设画廊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志强:对我而言,艺术是一味解药。由于一直从事律师这个职业,客户会把自己感觉束手无策,很绝望、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一股脑地抛给你,时间久了,这些压力、矛盾和冲突等负面的东西会不断地累积,如果不能自我调节,心理就会失衡。我记得在2001-2002年的时候,每到秋天都会有阶段性的心理抑郁,对工作失去热情,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着要逃离。当时就想找个东西自我平衡一下,因为从小喜欢绘画,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是情怀和梦想一直都在,那段时间就经常去看展览,和艺术家聊天,慢慢地感觉生活中多了些感性的东西,并不像之前的工作那样,太多原则和生硬的东西,界限分明,让我觉得生活有了多种选择和多种可能性。通过接触艺术我也慢慢达到了一个自我的心理平衡,既有理性的工作也有感性的思考。

  在我30岁的时候,重新遇到艺术,对我而言可能是必然的事也是幸运的事。随着和艺术家的交流越来越多,也开始慢慢地购买一些作品,当时也没有收藏的概念,更没有商业的概念,更多的是因为艺术本身吸引了我,打动了我。另一方面也了解到大多年轻艺术家的生活很清苦,对我来讲,艺术给了我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是想尽微薄之力帮助下艺术家。就这样,我买的画越来越多,人都有一个毛病,有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都愿意与周围的亲人、朋友们分享一下,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刚好有套房子空着,就把买来的画挂进去,有朋友想去看的时候就带去看看,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房子里挂不下了,这时候艺术市场也开始慢慢变好,我发现原来一些默默无闻的艺术家突然在市场上很抢手,这时候有艺术家朋友建议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空间或者平台,既可以展示我收藏的作品,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2007年的时候,我萌发了要做一个空间的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2008年夏天正式成立了自在空间画廊,而此时正逢欧洲金融危机,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受到影响开始下滑,所以我是在市场低谷的时候进入的。出发点也不是要做生意,而是把我的理想和生活状态放进去,按照自己任性的方式,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基本上是在感受和摸索。因为之前对艺术市场了解较少,在河北做当代艺术,又远离主流的一级市场,所以那时候经常去北京,想着去多学习、多感受。我觉得当时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当代艺术传播者的角色,至于怎么经营,商业怎么运作,也没怎么认真考虑过。

  河北的艺术市场相对滞后,当代艺术市场就更谈不上,即便是画廊做到四五年的时候,市场依然没有起来。开始做的时候我对市场有一个预判,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过于乐观了,我认为五年之后河北的当代艺术市场会起来,当时想:如果我五年之后再做,那时我依然是个新手,既没有资源也没有经验,不如在市场真正到来之前,先积累自己,让自己成长,如果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看拍卖、看展览,逛画廊,永远也学不到核心的东西,所以我开始尝试发现和挖掘艺术家、做展览、积累客户资源,让自己去感受市场。遗憾的是到现在,市场高潮也没有来,不过在画廊经营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这对我来说是个鼓舞,让我能坚持走下去。

  雅昌艺术网:在画廊成立之初,既没有外在的环境氛围,你也没有经营的概念,那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分享给别人或者传播你自己在做的事情?

  张志强:开始我的兴趣点完全不在做生意上,因为我还有一些收入来补贴画廊,经济上的压力不是最大的。当时很兴奋,所以做过各种各样的展览,包括油画、水墨、雕塑甚至装置、行为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还有国外艺术家的展览,有传统写实的,也有表现主义和抽象的,自己玩得很开心。虽然我不是艺术家,不会画画,但是展览就是我的作品,因为这里有你的选择,有你对美的思考和判断,你的趣味在里面,所以每做一个展览都觉得很开心,最开心的就是布展,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把作品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呈现出来,让大家有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作品在艺术家工作室里是一种状态,放在地上或挂在墙上是不同的状态,在画廊里展览就要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感觉,我完全沉浸其中,也没觉得有太多的困惑和压力。当然,每次的展览卖不出作品也有点失落,但是热情还是占主流,所以真正的挑战不是初创时期,反而是这两年,兴奋期过了,周围的朋友和家人也会觉得你到底在做什么,律师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而你却把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画廊里,这两年压力和紧迫感会越来越强烈。

  雅昌艺术网:前期即便是有热情在主导着你,卖不卖画无所谓,但是你如何去说服艺术家拿出作品在自在空间办展呢?

展览现场

  张志强:每次当我掏出名片介绍自己是河北省石家庄一家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的时候,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石家庄还有当代艺术的画廊吗?觉得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有些人可能没来过石家庄,也许很多年前来过,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石家庄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城市,甚至不知道石家庄是河北的省会。前期在和艺术家谈合作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障碍,有的聊得很开心,但是谈到邀请他们来做展览的时候,就不积极了,甚至提出很多条件,因为画廊本身的信誉、口碑和形象都没有建立起来,人家不信任你,或者有这样那样的担忧,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要建立起别人对画廊的信任,我都会主动提出来,签正式的合约,并付一定的保证金,要让艺术家看到我们的诚意,看到我们确实是在做事,而且我也会想方设法自己掏钱买作品,我要让参展艺术家看到希望,也会说服身边的朋友,让他们了解当代艺术并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每办一次展览,基本上都会自己买画,我想建立起一个好的合作机制,让艺术家对画廊有信心,也为下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当然我们也请不起大牌艺术家,但是我想反正我们也是年轻的画廊,就和年轻的艺术家、藏家一起成长吧。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地大家对我的人品,对画廊做的事情都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感觉比那个时候好多了。

  雅昌艺术网:经过七年的沉淀,目前对自在空间的定位和经营的方向是什么呢?

  张志强:第一个五年我可以不断地尝试甚至碰壁、走弯路,但是进入第二个五年,阶段性任务发生了变化,而且这几年市场也有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我不满足于做一个地方的画廊,这可能和河北的一级市场的形态有关系,做当代艺术的就我一家,有时候为了照顾大家的口味,我会呈现很多元的东西,但是我现在要慢慢融入到主流画廊圈子中,我就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能逮着什么做什么。从第六年开始我就在思考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每个画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定位,我们可能把目标锁定在和什么样的艺术家合作,要做市场的哪个层面,所以我们的目标必须清楚,态度必须明确,让大家清晰地感受到这家画廊在做什么;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还要立足于全国的市场,走专业化的路子,在当代艺术领域找到一个更加具体的方向。

  雅昌艺术网:自在空间这次也参加了即将开幕的艺术北京,是一个怎样的考量?

  张志强:三年前,我们开始把步子迈出去,当时的想法是,虽然空间在河北,但是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地方,我觉得应该有大局观念,所以三年前开始想方设法走出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活动,第一站就是艺术北京,去年也参加了上海的艺博会,出去之后和很多优秀的同行在一起,我觉得对我们的提高会有帮助,会让我们看到差距,学到人家的长处,这样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而对于是否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不是我现阶段最关心的,我觉得能出去展示一下自己,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我最看重的。

  雅昌艺术网:这次会带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参加艺术北京呢? 为什么?

吴高钟新作《家》

  张志强:这次主要带吴高钟的新作《家》亮相艺术北京。我本人不是学艺术出身,有很多不足,但我觉得也有长处,那就是没有框框,对各种流派、各种艺术形式都能接受,尤其是对立体的作品更有感觉,我觉得立体作品更有张力,和空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更加直接,所以我比较倾向于雕塑、装置类的作品。去年在参加上海当代的时候,就带了两件他的装置作品,还有陈庆庆的两件装置作品,算是有了一个接触和试水的过程,反响还不错,乌利∙希克也去了现场,他对吴高钟的装置作品给予了充分地恳定和认可,他曾经收藏过吴高钟十几件装置作品以及他的行为图片。此外,上海的藏家反应也相当积极,我们那次带了一件吴高钟刀砍系列的作品,就被上海一位重量级藏家收藏了,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我和吴老师很聊得来,我们经常就艺术或者社会话题进行交流,发现很多共同点。三四年前我们画廊做过一个英国艺术家的展览,在作品语言上和吴老师的有些相似,但又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是利用电钻在旧的木质家具上钻孔,一个挨一个,不停地钻,直到千疮百孔,家具快要崩塌的那一瞬间停下来。吴老师了解到我们给这个艺术家做过展览,他也恰好知道这位艺术家,吴老师的作品也是在寻找临界的状态,但是是用刀慢慢砍,他的作品虽然也有一种“破坏感”和“暴力感”,但是一种东方思维,有对家园、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他更文人化,刀砍比电钻的冲击显得“温柔”一些,我个人很喜欢吴老师的作品。

吴高钟《家—双人床》

  为什么选择吴老师的作品参展艺术北京呢?可能还是和我们画廊现阶段的诉求有关,我也考虑到目前中国的藏家对装置作品的收藏才刚刚开始,这样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作品在艺博会上出现可能不一定恰当,艺博会毕竟还是一个商业性的展会,但是他用的材料是我们熟知的木头,创作素材是旧家具,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只是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用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东西,打破人们惯常的对家具的想象和审美,变成仅保留它的线条和结构,但却失去功能性的东西,作品材料和尺寸还是适合收藏的,作品传达的意义和引发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时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晓芬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