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都”北京:《艺术界》四月刊导读

2015-04-29 00:00

“大都”北京:《艺术界》四月刊导读 2015-04-29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的微信不仅仅简单地分享当代艺术内容,更多的是对趣味的探索。

封面作品:铁木尔·斯琴,2015年,“和致真”(TBP)品牌宣传照 |摄影:王鹏

熟悉的地标、文化经验和情感以及让人感到陌生的各种变迁,使得北京早已形成自身传统成为了极具竞争力的艺术中心。然而现如今的北京尽管仍被誉为中国艺术之都,但却已有些偏离轨道。《艺术界》四月刊“大都”将从建筑、地理、地质以及展览历史等角度探讨北京的状态,分析北京自成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北京摆在台面上的素朴与怪诞、权力与引力。

封面专题

COVER FEATURE


△ 家作坊“万物库”开幕式,2011年6月18日

华子,《北京北京》,2009年,摄影,40×60厘米

《天地乾坤的图式》

北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集体场景有别于西方大城市(如果把“西方”看作是审美和政治形式的一种标准,那么其中也包括香港和上海)。换言之,北京现有的环境代表了创造一种另类现代性最彻底的努力:完全有别于其他城市,但同时经济力量与政治空间等量齐观。”(文/卓睿 Jacob Dreyer)


DADA酒吧演出现场

《平行线:北京与城里的国际》

胡同就是一种有序的市中心,提供了彼此接近、密切联系、自由交流的机会,其多样性也激起了自发性,促进了合作。在这些古老的胡同里,有一个居住在此的外国人网络——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音乐家、电影制作人、作家??他们在这个北京的地理中心,作为挑战当代艺术通常定义的场所——就是由那些学术机构给出,然后又得到市场系统推广的那些定义。”(文/张桂才 Zandie Brockett)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2008年,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

《京调杂闻:2000年以后的作品、个体和展示》

我们特邀田霏宇、何颖宜、凯伦·史密斯、李振华、秦思源、李棋、郭娟等久居北京的策展人及评论者们以个体经验出发,重温记忆中2000年后的数个重要展览,合成一曲杂闻。

颜磊,《我能看看您的作品吗?》1997年,印刷品

《艺术何以作为一种“知识共同体”》

北京的艺术界似乎特别喜欢自说自话,以至于“北京”这个词被用于修饰“研讨会”的时候,往往不是在限定地理范围,而是在暗示话题的宏大、开会的密度、产生话语的频率。今天无论是机构举办的对话还是艺术家们随时打开的话匣子,其实都是批评家权力旁落的产物,也许,正是通过互相影响、碾碎、重造和传播,新的批评方式正在形成。”(文/鲁明军)

△ “藏酷”酒吧早期举办艺术活动现场
从左至右:邱志杰、王功新、张培力

《北京霾图》

摊开地图,任何经历似乎都能找相应的方位。未来,本就该以每个个体在空间中留下的痕迹作为勾画的参考——我们寻访数十位生活与工作在北京的艺术家,选取其中的交叉与典型案例制作了一组地图,试图还原一个属于每个个体的北京。

来源:艺术界LEAP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