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粘贴在唐代塔式罐上的剪纸艺术

2015-04-29 10:59

2015-04-29 10:59:18来源:收藏快报作者:刘明科

图1
图1
图2
图2

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陇县城关镇原子头村的一座唐墓发现了一件上有剪纸图案的塔式罐(图1)。罐为泥质灰陶,盖塔七层,高塔体较粗,上下收分不大,塔顶圆尖,檐圆弧,底层较高,外斜至沿,沿窄厚,沿下子口较短,内敛。罐直口,方唇出沿,腹圆鼓,下腹束腰曲收,底沿较窄。座呈倒喇叭口状。无彩绘,腹部粘贴剪纸图案,分别为圆形、椭圆形团花,以菱形图案间开(图2)。盖高29厘米;罐口径14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15厘米,高31厘米;座高15.5厘米,座径22厘米,通高75.5厘米。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运用薄片材料,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用皮革镂花的文物,说明这种镂空剪刻技法在战国已经出现,还有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银箔镂空刻花饰物。这些都说明在纸张还未出现时,这种镂空雕刻的技法已经流行。其实这些技法都与剪纸同出一辙,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找到了祖源。

196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高昌遗址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了两张团花剪纸,这些剪纸是用当时的麻料纸折叠在一起的,可能是用以祭祀,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资料。这次在唐代墓葬中的塔式罐上发现的粘贴在陶罐腹部的团花剪纸图案,是继新疆吐鲁番之后的又一个更为完整的剪纸艺术作品的发现。说明唐代剪纸艺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和普遍。这个考古发现在唐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如杜甫诗中的“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表明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有崔道融诗中“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李商隐诗中的“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的关于剪纸的句子,就是以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剪纸题材为创作基础的。还有段成式的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所说的“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我国唐代剪纸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了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还有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剪纸手工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唐代流行的镂花木版印花技术具有剪纸特色,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民间妇女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后来发展成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或门楣上作为装饰,逢年过节,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这些充分表明,剪纸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艺术。关中陇县唐墓中出土的粘贴在塔式陶罐上的剪纸图案,就是对这种古老精湛的剪纸技艺的最好记忆与保护。

来源:99艺术收藏-收藏指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