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文化“走出去”战略是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它是我国经济“走出去”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里的必然延伸,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广州市文联就此主题开展系列座谈会,值晴秋·澄秋”陈永锵60后作品展办展期间,6月19日,文艺家从陈永锵的艺术特色、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学术研究、为人品性等多方面聚谈“陈永锵现象”。现摘录本次座谈会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陈伟安
陈伟安(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锵哥是能够载入美术史册的画家
有关锵哥(陈永锵)的艺术研讨会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我想今天要抛开岭南画派,跳出岭南地域,站在整个美术史的角度来看锵哥的艺术。好的绘画,离不开能力、技巧和境界。锵哥是画花鸟科班出身的,又能够驾驭山水、人物、动物乃至书法,各方面都有成就。在才情境界表现方面,锵哥有两大成就最值得称赞:一是以山水的构图方式来表现花卉,所以他画的花卉雄健壮丽;二是在构图上擅长以局部来谋大局。
他运用双钩填色法有意突出花瓣的棱角是一大创新,整个画面出来之后有着山水之“势”。中国画里有墨兰、墨梅,而墨木棉可不可以说是陈永锵的独创呢?我不敢断言,但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用水墨来画木棉的。我觉得锵哥必将是一个能够载入美术史册的画家。
陈志彦
陈志彦(广州市荔湾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凯利文化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把对人生的思考载入到画中
大家知道他有相当长的时间担任公职,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从199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陈永锵总能拿出一个非常震撼的展览。他在60岁之前说,到60岁的时候要画60棵树。其实他没有给任何人承诺,可到2008年他60岁时,果真如期完成了60棵树,而且非常精彩。锵哥无论画什么,总是将他对人生的思考,用拟人的想像载入到各种角色里面。其实每一棵树都是他不同状态的自己,他有时候是红棉,有时候可以是一棵干瘪的树。
现在锵哥画的红棉已经成为广东的文化名片,广州几个重要门户都收藏有他的画。他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大画家,不认为画画是伟大的事业,但他非常热爱这个事业,甚至把画画看成他生活的全部。他有句话“做个好人,服务社会”,这是他的自我期许,也是人生定位。
卢延光
卢延光(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州艺术博物院原院长):画院大楼建好了却没给自己留画室
谈到陈永锵就有很多话题。比如他当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之后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设立朱光市长像,让大家纪念。建设广州画院大楼,他也付出很多心血,可大楼建成后没多久他就走了,一分一毛都没占,一个画室都没有。还有搞了几十年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发起人、参与人、领导人都是锵哥,这是他的政绩。
他很“傻”,广州市甚至广东省这么多美术家协会自己掏钱支持下面艺委会的,前几年只有他这一个。“恩”和“孝”这两个字也在陈永锵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为什么在岭南画派,其实就是遵照老师的嘱托。他当馆长之后,马上去南京,拜高奇峰,然后拜关山月、高剑父,甚至把高剑父的骨灰迁回广州,只有孝顺儿子才做得出来。
梁凤莲
梁凤莲(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继续扛起岭南画派的旗帜
我感觉到岭南画派探索创新、勃勃生机、嗷嗷大气的旗帜终于给锵哥继续扛下去了,非常难得。他的画,**诗气、大开大合,充满风起云涌的气势,彰显坦荡的胸怀。很多人觉得岭南文化是细腻的、小家巷的,但是你从锵哥的现象可以得出一个有力的反驳。前几天在佛山调研,有人说广东男人没血气、不阳刚,我就希望他们带队参观一下锵哥的展览,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锵哥画作的岭南特色,不仅应该继承,而且应该放大。锵哥是这块土地长出来的一棵大树,他应该成为聚焦我们岭南文化精神风骨、本土特色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李劲堃
李劲堃(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有兼容能力的画家
一个艺术家也好,一个人也好,多数都是因为才情与形象让别人注意,才历史留名。李白的诗很好,但他鲜活的情怀更是一下子就抓住人。我想陈永锵也是这样的一个人。陈永锵**后能够进入和当时大批野生状态艺术家不同的角色,与他的求学经历分不开,通过求学,他形成了扎实的素养。
他还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画家的开合,往来于各个阶层没有障碍。当然最核心的是他的才情,陈永锵在粗狂的外表下有一颗非常柔软的心,他的心里装着他的绘画才华。他还有极强的兼容能力,有兼容能力的人一旦走到艺术领域便有无数可能。
王永
王永(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文联美术书法摄影工作部主任):民众的认可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提到陈永锵,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首先想到的是,上周画展开幕式时那么多人,我都挤不到前面去,当时有**有艺术家,但绝大部分是普通民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艺术家来讲,民众的认可是最高的奖赏。
他非常有同情心。汶川地震时,艺术家捐画有时限,当时我去他家,他要我明天就到家里来取,他要连夜创作。第二天,我去他家里时,他还在题款。陈永锵工作特别严谨规范,他办展览原本打个招呼就行,但是他还是亲力亲为,一般艺术家做不到。总之,陈永锵是一个让学界钦佩、让大众感动、让岭南骄傲、让自己欣慰的一个非常有个人鲜明特色的艺术家。
周国城
周国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塑对广东文化的认识
现象的出现是积累起来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现象,他一定要有一波一波影响巨大的行动。锵哥的人格魅力造成了他的现象。我从小就认识锵哥,非常佩服他,太勤劳,太伟大了。他什么画都能画,全国美术界很少有人能做到。
前几年,我跟陈永锵一起到杭州做一个展览。锵哥当时跟我说,全国展览我都去搞,唯独浙江,你要帮我打个招呼。他说浙江太牛逼了,所以我们还是要低调办这个展览。但他这个展览竟让观众感动地流泪,锵哥自己也感动得讲不出话。可以说,浙江是通过从这次展览里来重新认识广东的。锵哥现象颠覆了很多人对我们广东文化的认识。
赵洁
赵洁(《广州日报》副刊部主任):城市的形象和艺术家相结合
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形象和艺术家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想像如果佛罗伦萨没有雕塑,巴黎没有卢浮宫,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广州,现在做的一系列推出本土艺术家的举措是非常好的,因为艺术家的形象代表了人文城市的形象。
广东艺术家们有一个特色,就是非常接地气,陈永锵跟广东人的特质非常契合。跟他接触的人都感受到,他把自己的身段放得非常低,不像有些艺术家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陈永锵也非常肯干,做出了一些很大气的东西。我觉得作为广州艺术家他不管走到哪里,都让人家看到了广州的精神和形象。
赵利平
赵利平(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他的画让人过目不忘
从他的艺术上,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个勇于创新、有追求、有才情的人。一般花鸟画都是小情怀、小调子,他画出的则是大格局,大的时代气息。他也是很有故事的一个人,正因为有故事,才有传播。他喜欢喝酒,喜欢表演,很有表演天分,我们经常会听到他的事迹,有很多关于教育、公益的事情。正因为这些故事,才有了陈永锵现象。
欣赏锵哥的画可以在学术上有一个很好的提升。他的画里,诗词画意都兼顾了,而且不断摸索新的方法。看过他的画便在脑袋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而很多人的画,看过之后转了一圈就忘了。所以每一次锵哥的画展都是人山人海。
黎展华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打到北京去的广东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人品是一方面,笔墨、影响力、创造力也是一方面。广东很多艺术家能够打到长江去,还能过黄河,但到北京的不多。锵哥就是一个打到北京去的广东艺术家。锵哥作品用线,该狂放的时候就非常狂放;用色的时候,他的胆子也非常大;他不仅融合了岭南画派之所长,还吸收全国各个画派的优点。
28年前,我跟陈永锵到烟台美术馆。笔会之后,他突然跑到台上唱起歌跳起舞来,把我吓了一大跳。怎么我们广东的画家在这个场合上唱歌跳舞?没想到,跳完后掌声如雷。因为他的舞得非常好,把式也耍得很好,让山东这样的文化大省见识了。他就是这么直爽、豪迈。
白岚
白岚(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信息时报》副刊部主任):哲学思对艺术家创作大有帮助
这次展出的是他2008年后的新作,我看到后感觉他依然有激情,对自然和生命的爱表达得依然如此张扬。陈永锵说过,艺术是人类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和享用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艺术的目的是让人的心情得到最健康、最充分、最流露的表现。在艺术创作的最初过程中,就是创作者一个本我的追求。陈永锵老师是为了他热爱的自然与生命而创作,很早就具有了自己的艺术面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本我。
除了他的艺术创作之外,我还看到他很多文字。他的文字也非常精彩,他也很喜欢通过文字来表达他另外一种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艺术家这种深层次哲学思考,对他们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黄健生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沙区文联主席):
“读不懂的陈永锵” 霸气又细致
锵哥现象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应该叫做“读不懂的陈永锵”。为什么?他的性格直率,从他新近创作的200多幅大作中也可看出这种霸气。同时,他又非常细致,每次活动会和在场每个人一一握手,还经常冷不丁把全场逗乐,可以说是童心共泯。这就是锵哥读不懂的性格内涵。
锵哥这种霸气和细致的来源于他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态度。他是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他是在一种无悔的状态下来创作的,他的才情也是修炼了六十年的结果。他的画上有自己的诗、自己的书法、自己的对联,在霸气和细致之外还充分体现出个人的修养。
江冰
江冰(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有艺术家根植于他们生长的土地
广州文学界现在还在思考,怎样找到我们地标性的作家,什么是真正属于广州的本土文学。其实我觉得美术界在锵哥的引导下已经做到了一点。在全球化时代里,地方性艺术的前景其实非常广阔,所有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根植于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
看过陈永锵的画,我很喜欢,没想到他的画这样雄健。木棉树现在已经提升为中国的形象,它的枝干那么雄壮,花朵那么大,跟岭南的柔美完全不一样,跟锵哥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且有这样一种表达,是非常精彩的。岭南文化非常务实且生活化,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所以它的海洋性以及它跟中国主流文化的差异性永远是我们需要寻找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在这一点上,锵哥用自己的艺术给出了答案。
许固令
许固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香港特聘馆员,广州画院名誉画师):关于陈永锵的“四个符号”
陈永锵在西樵山当知青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画画写生,陈永锵挑着粪和尿,坐着小船,在那种很苦难的日子还坚持写诗。所以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符号,一个知青,到现在还是。陈永锵是一个张扬个性的人,这是第二个符号。从他的作品就能看出来,铺天盖地,很少画家能够做得到。
第三个符号,诗酒平生。喝酒、抽烟、跳舞,这都是他生活的状态。我们不敢说的话,他敢说,都凭着他的胆量和诗酒平生的乐观人生态度。第四个符号,陈永锵是一个感恩社会的人。社会有需求的时候,他都是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金钱、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服务。
乔平
乔平(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州市文联主席):走出去弘扬岭南文化的表率
大家从人生经历、艺术特色、处事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学术研究、地域影响等多个方面探讨了“锵哥现象”,给我们很大启发。陈永锵那种激情澎湃的艺术天分、充满爱心的社会担当、执着不懈的艺术追求、正直坦荡的为人方式让男女老少人人都爱,一口一个“锵哥”,十分难得。
****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广州市文联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召开了“岭南文化走出去”系列座谈会。我们有一批艺术家正在努力走出去,我们希望更多艺术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支持,更加积极地走出去。这对于弘扬岭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好处的。今天我们探讨“陈永锵现象”,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文艺工作者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