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1 16:57
展览海报
《梦侍霜天》 直径50cm 2015年
《如去如来》 90x70 2015年
《山之上》 60x100cm 2015年
《天香无味》 直径50cm 2015年
《天香无味》 直径50cm 2015年
《天香无味》 直径50cm 2015年
《天香无味》 直径50cm 2015
《梦侍霜天》 直径60cm
《梦侍霜天》 直径60cm
《梦侍霜天》 直径50cm 2015年
《梦侍霜天》 直径60cm 2015年
展览时间:
2015-06-20~2015-07-23
展览城市:
北京
展览地址:
798桥艺术空间
参展人员:
詹滢
展览介绍:
詹滢的绘画以佛、梅、山形为题材。她的绘画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是装饰性——画面没有明显的空间感,主体和背景的关系处于被压扁的视觉中;其二是单纯性——主体孤立于画面中心,仿佛与任何事物无关;其三是内容的东方性——佛、梅或山形,均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其四,也是詹滢绘画的意义所在,即由上述元素构成的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其绘画的神秘性意境。
就装饰性来说,这是一种常态的手段,我找不到理由发现其独特性,但也可与单纯性相提并论。就单纯性来说,不能不联系到詹滢这个人加以理解:她总是能以明快的形象展现在朋友面前,带给人们快乐,似乎生活中那些复杂的事物总不会干扰她的心境一样。这一特点无疑体现在她的绘画中。
詹滢以佛、梅、山形入画,自然是熟稔这些形象的。做为詹建俊先生的女儿,詹滢毫无疑问地从幼年起就沾染着文化气息。对于这些符号的运用,我想不是出于理论,而是基于情感。但是对于佛、梅、山形的使用本身,并不与绘画的神秘性构成必然关系。这一点我们比较其他许多画家的绘画轻易得出结论。在手段上,绘画材料本身也不构成神秘性的原因。我们看到詹滢运用了绘画与浮雕相结合的方式,其实这种手段不啻为一种冒险。因为这种方法有滑向与"工艺"混同的嫌疑,但事实上这没有成为詹滢的障碍。
如果用就事论事的方法观看詹滢的佛、梅、山形,我们会陷于国内学院审美的观看方式当中;如果用图像识别的方法观看,我们又会囿于有关图像本身的一般常识。前一种观看关乎造型,后一种观看关乎身份和物的含义。但我并不认为这些是詹滢绘画的根本诉求。
我们还是回到詹滢绘画所创造的意境观看。在这种观看中,佛、梅、山形,其诉求并无差别,而是用来表达作者潜在于内心的一致性的诉求。而佛、梅、山形不过是这种诉求的象征物。这样,我们就不必追问作者为何画佛,为何画梅,为何画山形,也才能感受詹滢绘画的形而上意义。图像与意义之间的道路并不径直,也不明确,但正是这种模糊性、神秘性,才是詹滢绘画的魅力所在。
祁志龙
2015年5月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