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老窑瓷 | 广州西村窑瓷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工艺特点(一)

2015-06-02 17:06

[摘要]: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不仅表现在官窑、民窑两大系统的蓬勃发展,而且表现在外销瓷窑体系的庞大与兴盛。近些年来,我们在西沙群岛及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都发现不少西村窑瓷器,引起了中外学者对西村窑瓷器的关注与研究。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不仅表现在官窑、民窑两大系统的蓬勃发展,而且表现在外销瓷窑体系的庞大与兴盛。近些年来,我们在西沙群岛及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都发现不少西村窑瓷器,引起了中外学者对西村窑瓷器的关注与研究。

  一、西村窑概况

  西村窑是北宋时期广东着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广州西北的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废瓷堆积3处,其中以皇帝岗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遗存。其产品分粗瓷和精瓷两类,以前者为主,后者属青白瓷。胎色白中显灰,胎质坚致。以青釉最多,黑酱釉次之,还有少量低温绿釉器。器类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碗、盘、碟、瓶、执壶、军持、凤头壶、注子、枕及漏斗、狗、马等杂器和玩具。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刻花、划花、印花、釉下及釉上彩绘、点彩、镂刻和捏塑等,刻、划及彩绘纹饰有菊花、牡丹、莲瓣、缠枝花卉纹、草叶纹、云纹、条纹等。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很少见到,除了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地发现一些外,绝大部分都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及东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土。

  二、西村窑产生及衰亡的历史背景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古人的生活面貌,而且对海外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瓷器自诞生之初,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迅速由国内传至海外。据唐星煌《汉晋间中国陶瓷的外传》一文,中国瓷器早在汉晋时期就已外传。到了唐代开始正式作为一种商品大量销往东亚、东南亚国家,这一时期的越窑、邢窑、长沙窑、巩县窑等窑口都大量生产外销瓷器。这种来自中国的物美价廉的器物,改变了当地人使用陶器、竹木器、金属器甚至树叶做器皿的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刺激了瓷器在这一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使用,为瓷器的外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及至宋代,瓷器的外销就更加繁荣,今天我们在东亚、东南亚、西亚及非洲东海岸的很多国家都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及瓷片,说明入宋以来,中国瓷器不仅行销市场大大扩展,而且数量也有了急剧的增长。这除了如上所述瓷器能够适应、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的原因之外,还与北宋时期瓷器的大发展及宋代重视海贸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瓷器自东汉中晚期创烧成功,到北宋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在工匠们的不懈努力下,瓷窑的结构、原料的处理、瓷坯的成型技术、覆烧等装烧工艺及刻花、划花、印花、釉下彩绘等胎、釉、彩的装饰技法都不断得以提高和改进,北宋时已能烧制出胎质致密,釉色纯正,造型丰富,装饰多样的器具,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越窑、景德镇窑、建窑等瓷窑体系,其中定窑的刻划花白瓷、耀州窑的印花青瓷、磁州窑的釉下彩瓷、越窑的青瓷、景德镇窑的刻划花青白瓷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广阔的市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自北宋建国伊始,宋廷就非常注重发展海外贸易,不仅继承了唐代市舶贸易制,而且将对外贸易的税收作为一项重要政府收入。《宋史?尹崇珂传》记载宋太祖“克广州,擒刘鋹,即日诏与潘美同知广州兼市舶转运等使”,后又于杭州、明州置市舶司。《宋史?张逊传》记载太宗时“太平兴国初……岭南平后,交趾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为了扩展海外贸易,北宋朝廷还专门派遣使臣到东南亚各地做招引工作,太宗“雍熙中,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诸蕃。”北宋中期,西夏的崛起阻断了西北丝绸之路,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通道,同时为了缓和“三冗”(冗员、冗兵、冗费)造成的社会矛盾,宋廷更加重视海外贸易,一方面加强了对市舶司的管理,另一方面不断改进造船及航海技术。宋神宗熙宁九年“罢杭州、明州市舶司,只就广州市舶一处抽解”,并修订《广州市舶条》,规定前往海外贸易的船舶应先到广州市舶司呈报,取得公检,经过检查才能出海。回国时,要先到广州市舶司交税,否则就要没收货物。《广州市舶条》的施行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广州成为北宋时期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在技术条件上,北宋时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都建造有规模庞大的造船基地,所造海船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特别是采用密封舱的技术和以指南针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期。

  在贸易的商品方面,秦汉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丝绸为主,因此又将中国与南洋诸国的海上交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及至宋代,瓷器开始取代丝绸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据《萍洲可谈》记载:“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可见当时陶瓷贸易之盛。是时,各地名窑瓷器齐聚广州以待外销,商人也把各种瓷器运至广州囤积,等待外商的到来。名窑瓷器开辟了海外市场,同时高额的运输成本和瓷器易碎的风险,也给广州地区的瓷业生产带来了机会,一个以仿制名窑瓷器、生产外销瓷为主的民间窑场——西村窑便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成也外销,败也外销。因商人逐利而生的西村窑,到了南宋便很快走向消亡。宋室南渡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迁往临安,泉州港凭借其有利的地位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第一大港。商人见利,纷纷前往泉州,广州港开始衰落,依赖广州外销的西村窑也停止了生产。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