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3 00:00
当代山水画家童中焘曾以《翠峰溪桥图》为例分析其笔墨形态,进而把黄宾虹之笔墨突破归结为六点:
一、突出勾勒,强化骨体,立形存质,改皴笔显露为隐退。这样,既确立了书法式的气、力和笔法,又为积点、积墨运用作了铺垫。
二.
三、 以“点”代“皴”。
四. 皴笔排比相让。黄宾虹强调“皴与皴相错而不乱,相让不相碰”。如此,增强了皴笔表现山、石“体”或“质”的功能,又为“笔”的层积留下空间。
五、易“渲染”为“点染”。传统“染”法多不见“笔”的痕迹,所以又称“渲染”。黄宾虹认为古人“看是渲染,其实全是笔尖点”。宋以后此法渐失,至董其昌创兼皴带染的“浑染”法,合勾勒、渲染二者为一体。后世变皴为擦,多入轻薄。黄宾虹以“点”化解了“渲染”可能造成的晦暗轻薄,在墨、色之中求得丰富层次。
六.层层积点。点、画之间层层积点,参差离合,斑驳陆离。
这一分析是实践家言,颇有见地。
70岁以后,黄宾虹开始了凤凰涅槃式的蛻变。先前“白宾虹”的疏淡秀逸褪隐了, “黑宾虹”的黝黑厚重日趋强化。晚年的黄宾虹,重点落在黑、密、厚、重,通过积墨的繁密表现以实践其“静穆”、“内美”的艺术理想。
他在缜密审察历代中国画用墨经验的基础上,黄宾虹对墨法作了创造性的阐发。浓与淡、水与墨、色与墨、横与直互破之“破墨”;浓墨点以宿墨形成极黑之“亮墨”;墨泽浓黑而四周淡化之“渍墨”;画面铺水以求统一的铺水法等。
在黄宾虹的作品中,长线化作短线,短线变为笔点,这既从技法语言上为“绝不似”的艺术传达找到了契合点,也为笔与墨的融会提供了解决之道。试考察一下他的晚年所作,化线为点,点线用笔层叠反复,笔法却毫不含糊。在顿、挫、提、按中,有着平、留、圆、重,变的种种区别。墨法则是浓、淡、破、积、渍、焦、宿俱全,笔法与墨象在多变的行程中达到了水乳般交融。黄宾虹几十年笔墨实践,心手并用方达到一种技进乎道的笔墨极致。这种随心所欲的表达,是天籁之音,是艺之至境。
另一方面,黄宾虹这样的作品浑厚华滋,这是众多论者对黄宾虹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一个扼要归纳。诚如朱金楼先生所说那样,”宾虹先生既把我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我们的民族性,表述为浑厚华滋,并且又认为宋元人画曾体现过这种境界,于是他就向这方面去探索追求。”我们切不可误读的是,
来源:中国书画超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