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宾虹的好,千万别盲从!

2015-06-03 00:00


当代山水画家童中焘曾以《翠峰溪桥图》为例分析其笔墨形态,进而把黄宾虹之笔墨突破归结为六点:


一、突出勾勒,强化骨体,立形存质,改皴笔显露为隐退。这样,既确立了书法式的气、力和笔法,又为积点、积墨运用作了铺垫。



二.皴法的“笔线”向“点”靠拢。


三、 以“点”代“皴”。“点”法原多用来表现林木苔草。“点”的突显以及“线”向“点”靠拢,模糊了山石与草木形态的差别。


四. 皴笔排比相让。黄宾虹强调“皴与皴相错而不乱,相让不相碰”。如此,增强了皴笔表现山、石“体”或“质”的功能,又为“笔”的层积留下空间。


五、易“渲染”为“点染”。传统“染”法多不见“笔”的痕迹,所以又称“渲染”。黄宾虹认为古人“看是渲染,其实全是笔尖点”。宋以后此法渐失,至董其昌创兼皴带染的“浑染”法,合勾勒、渲染二者为一体。后世变皴为擦,多入轻薄。黄宾虹以“点”化解了“渲染”可能造成的晦暗轻薄,在墨、色之中求得丰富层次。



六.层层积点。点、画之间层层积点,参差离合,斑驳陆离。

这一分析是实践家言,颇有见地。


70岁以后,黄宾虹开始了凤凰涅槃式的蛻变。先前“白宾虹”的疏淡秀逸褪隐了, “黑宾虹”的黝黑厚重日趋强化。晚年的黄宾虹,重点落在黑、密、厚、重,通过积墨的繁密表现以实践其“静穆”、“内美”的艺术理想。



他在缜密审察历代中国画用墨经验的基础上,黄宾虹对墨法作了创造性的阐发。浓与淡、水与墨、色与墨、横与直互破之“破墨”;浓墨点以宿墨形成极黑之“亮墨”;墨泽浓黑而四周淡化之“渍墨”;画面铺水以求统一的铺水法等。“积墨”是浓淡笔墨之层叠积染,而“渍墨”是水运墨或水浑墨,在行笔点垛中呈现“渍墨”、“破墨”状态的湿笔法。湿笔法也要见笔,他曾在课徒稿上题曰:“渍墨须见用笔痕,如中浓边淡,浓处是笔,淡处是墨”。其说法并无玄虚,不仅直观,且很具操作性。几十年来的具体笔墨经验,被黄宾虹归纳为“五笔七墨”。而对于“五笔七墨”的解读,学界有不尽一致的意见,这也印证了它具有特别明显的实践性经和验性特色。“五笔七墨”的内容是笔法有平、留、圆、重、变五种,墨法为浓、淡、破、积、泼、焦、宿七种。


在黄宾虹的作品中,长线化作短线,短线变为笔点,这既从技法语言上为“绝不似”的艺术传达找到了契合点,也为笔与墨的融会提供了解决之道。试考察一下他的晚年所作,化线为点,点线用笔层叠反复,笔法却毫不含糊。在顿、挫、提、按中,有着平、留、圆、重,变的种种区别。墨法则是浓、淡、破、积、渍、焦、宿俱全,笔法与墨象在多变的行程中达到了水乳般交融。黄宾虹几十年笔墨实践,心手并用方达到一种技进乎道的笔墨极致。这种随心所欲的表达,是天籁之音,是艺之至境。



另一方面,黄宾虹这样的作品浑厚华滋,这是众多论者对黄宾虹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一个扼要归纳。诚如朱金楼先生所说那样,”宾虹先生既把我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我们的民族性,表述为浑厚华滋,并且又认为宋元人画曾体现过这种境界,于是他就向这方面去探索追求。”我们切不可误读的是,“浑厚华滋”四字远非纯的笔墨效果,这里包涵着一个阒寂已久的鲜活艺术理想。由于这样俊伟,这样磊落的含义,实行起来是极难的。而这,恰是黄宾虹一生追求的至高界。



来源:中国书画超市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