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云南省博物馆藏 高岑的《山水图》册页

2015-08-04 00:00

  □郭佳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文化经历了结构性的变革。此时的金陵(今南京)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而成为多重文化的聚合点。一时间,文人、画家云集,各家思想风起云涌。明末清初画家龚贤在《题程正揆山水画册》中写道:“今日画家以江南最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郡(南京)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可见当时金陵画坛的盛况。这“千人”之中又有八位名噪一时的画家。他们虽然画风有别,自出机抒,师法亦各有所宗,但皆钟情山林,淡泊功名,只以诗画丹青怡情遣兴,艺术情趣相近,被人们称为“金陵八家”。画史上虽对“金陵八家”的成员问题有过争议,但在不同的记述中,高岑都被列入其中。

  图一

  高岑的《山水图》册页共两页,每页纵13.5厘米、横15.3厘米,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两画描绘的似为江南灵秀的山野,一图传山涧隐舍之意,一图递水境清逸之韵。图一以平远之法布局,远山、近壑重重悉见,清逸俊秀、灵妙动人。依山傍水扎根于垄野的树木姿态万千,聚散于山脚坡头、林间水畔的屋舍流露出人间的气息。屋舍间有人临窗而坐,有人凭栏远眺,若思若诉,生动有趣。观其精微处,画者以粗笔勾勒山石轮廓,以浓墨点苔,长皴、短斫自然交错,颇有沈周之风。远山以淡墨渲染,清净悠远。画家以夹叶、点叶写树,用线细秀,敷色轻淡明雅,从中可见文徵明笔意。画家在画面左上角题款:“临李营丘笔,呈在翁先生教正。石城高岑。”“李营丘”即李成,是北宋初期的国画宗师。其独特的平远山水画法及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北宋及后世山水画,被世人称作“犹诸子之于正经”。李成在心境上直追唐代王维“隐居辋川,性耽禅悦”的精神模式,这也正是高岑一生所追求的超脱凡俗、清明悠远的精神与情操。高岑以营丘之笔绘出了清新、劲健、淡雅的美感,写树“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写景“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他借营丘之名,表达出自己高逸的心境。图二绘出了群山之间横卧的一片静谧水域。画面整体林暗水明,远山简朴空灵、淡墨氤氲,以水上闲适泊移的轻舟、林间水畔的屋宇楼舍点景,境界清幽,高古雅致。画上虽无题识,但已满述诗意。

  图二

  高岑,字善长,又字蔚生,浙江杭州人,久居金陵。据记载,高岑身形挺拔,容貌俊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在其《读画录》中载,高岑“须髯如戟,望之如锦裘骏马中人”,故世人又称其“高髯”。高岑一生淡泊功名,“早年即厌弃举子业”,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沉浸于诗画之境。他诗好中晚唐,恒多隽句;性好佛门,年少时“从法门道昕卧伏腊寺,居茹疏淡”,其出世脱俗的志向可见一斑。

  高岑早年师从僧七处,后学蓝瑛,并从宋人董、巨的笔墨中寻根究底,又及黄子久之空灵简朴、沈石田之粗服乱头,潜心入手又融会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貌。及至中年以后,他崇尚写意,乃以己意行之,追求性灵与境界。高岑的画有一种难得的静气。据周亮工述,其画“多从南郊山寺、松影、泉声中所成,浮尘既尽,肃肃引人入静地”。这恐与其好佛、“讷然静默,须眉间无浮气”的性格有关。周亮工曾慨言:“阜与岑皆至性过人,所居多薜萝间绿冷翠中,两高士在焉。”作为“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对高岑也不吝赞美之词,称其“生而能画,用智不穷”,其画“可谓神品而兼逸品者矣”。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