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30 01:14
2018年5月23日至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应韩国忠北大学博物馆馆长成正镛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在忠北大学举办的“韩国清州井北洞土城学术意义及成果”学术研讨会。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忠北大学人文学考古美术史学、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韩国文物研究院、清州市考古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山城学会、百济考古学会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忠北大学名誉教授梁起锡,首尔大学教授权五荣等主持了会议讨论。韩国国立大田大学名誉教授、韩国上古史学前会长沈正甫先生,韩神大学教授、韩国考古学会前会长李南圭先生,岭南大学教授、韩国考古学会会长李清圭先生也参加了会议。
清州市位于韩国中部,是忠州北道首府,北距韩国首都首尔约110公里。该地区三国时代属百济统辖,是韩半岛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清州附近的山区,存在大量各个时期的山城。近年来,在清州市北7公里处,发现一座平面形制方正的土城,即井北洞土城。该土城位于锦江中上游支流美湖川南岸,城址所在地是韩国少有的面积较大的大河冲积平原。土城雄踞平原地带,周围有众多山城围绕,形制如此方正,在韩国实属罕见。因此,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本上,搞清这座土城的年代、性质、用途等问题。为了有所参照,主办方特别邀请了两名中国学者参加,分别就这一时段中国都城及地方城邑作学术演讲。
研讨会于24日在忠北大学召开。忠北大学博物馆馆长成正镛教授致辞。随后,两任曾经主持过井北洞土城考古发掘的韩国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发掘情况和研究成果。据介绍,历年的工作已重点发掘了南、北城门及城墙、城壕、城内外的部分地点,并对周围的墓地及山城进行了调查。
据已往的考古调查及发掘成果,井北洞土城是一座很小的方形土城,边长约185米,四面城墙保存较好,最高处约3米,每面各设1座城门,南、北城门处两侧城墙内外交错,类似“瓮城”。城墙四隅似有角楼建筑,四隅至城门的中间部位,较其他城墙稍高,当地学者称之为“马面”。发掘表明,城墙内外都有贴墙而立的木柱,城墙内侧还发现较多性质不明的圆形土坑。初步判断,土城始筑于三国时代的百济,使用至统一新罗时期。
两名来自中国的学者分别介绍了中国都城及地方城邑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徐龙国研究员就《汉魏两晋南北朝中国方形土城的特征及筑造方法》作了演讲,着重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国都城的形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城内布局、城墙防御设施的应用、夯筑技术的发展变化做了概括总结。他把两汉魏晋南北朝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段为两汉统一时期,后段为三国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两段都城各有特点,前段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模式,后段因社会动荡而突出了都城的防御设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振光研究员作了《山东东周及汉代城址考古发现与思考》的学术演讲。两位中国学者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最后,多名韩国学者,结合近年来韩国土城的发现及井北洞土城附近山城的调查及发掘情况,讨论了井北洞土城的筑城年代、性质、用途等问题。
研讨会上,学者们观点鲜明,讨论热烈,争论不断。徐龙国结合中国土城的情况,对井北洞土城的性质、用途、筑造方法及其源流问题谈了个人的看法。认为,虽然井北洞土城很小,但高度重视防御措施的构建,说明土城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南、北城门的形制,可能受到高句丽山城的影响。城内或为官署,或为贵族居住区,或为其他用途,如有的学者认为是粮仓,百姓则居住在城外。城墙上所谓的“马面”,实际上可能是城墙上的建筑倒塌而形成的。城外城壕分两期,发掘者认为第二期有两道城壕。徐龙国认为,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加之两道城壕都不宽,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削弱了其防御功能,因此需要对两道城壕的年代重新审视。此外,对于城墙及城门附近的所谓“永定柱”,徐龙国认为,这些柱子可能是城门附近的建筑构件,由于永定柱是佛塔等建筑中心的柱子,故不赞同这样的叫法。这些观点受到发掘者及与会专家的重视。
会议前后,主办方还安排两名中国学者参观了井北洞土城、忠北大学博物馆、清州市博物馆,以及清州附近的父母山城遗址。
本次学术访问,交流了学术,增加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学习了新的知识,获得了考古学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学术交流目的。
考古研究所科研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