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 让文物活起来

2018-06-30 01:44

  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支毛笔、一碗糨糊、一盏台灯……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3名古籍修复师日复一日重复手中工作。

  “不同时代的纸张强度不同,什么样的古籍需要什么样的纸来修复、要用多大手劲,至少需要10年经验积累。”50多岁的修复师夏国军说,“古籍修复是一门手艺活儿,不会完全被科技替代。”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于2007年启动,河南是推进该计划行动较快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81家古籍收藏单位共藏有古籍100多万部,其中222部已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61部古籍正在申报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虽然很多古籍收藏单位已按国家标准修建了特藏书库,购进樟木书柜,制定管理保护制度,但古籍保护状况仍不乐观。河南省已登记的百万古籍中,一半有待修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保存了600多种古籍善本,有的一种多达200多卷册,这些珍贵古籍沉睡在书库,一睡就是几十年,无人问津。

  “河南古籍收藏机构涉及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档案馆及博物馆,民间也有收藏。古籍整理和修复人才奇缺,全省图书馆界只有两家单位建立了古籍修复室,仅有5名专业古籍修复师。”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谢昱介绍说。

  为打破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传统管理模式,一些收藏单位探索古籍数字化,如河南省图书馆完成15种地方志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河南大学图书馆实现了馆藏重要古旧拓片的数字化。

  今年以来,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筹建“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以省图书馆为中心、覆盖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数字资源共享资源库,力争向公众提供古籍高效利用渠道。

  “数字化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长久保护,让书库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近大众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当前古典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薄弱,需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多部门协作交流才能完成。”谢昱说。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桂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