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师造化」寒潭卷石一泓深——画家张林荣作品

  张林荣在师造化方面有独到见解,他能够从自然山川中找寻到造化弄境的绝好搭配于画中,这幅《寒潭卷石一泓深》便是在师造化中深悟而来的,或者说能够以师造化为出发点,挖掘出当下人的心理路程是冀期望追随古者而悠悠然的。

  张林荣新品力作山水画《寒潭卷石一泓深》

  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法固要取与古人,然所资者,不可不求诸活泼泼地。若死守旧本,终无生路。古人之画之妙,不过理明而气顺。试观天之生物,如山川草木;人之置物,如屋宇桥渡。何一非理,何一非气。”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也曾主张:“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只眼之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也就是说,“师古人”是必要的,是前提,它可以有助于师造化,但只是一个学习过程。只有经过师造化,才能破茧而出,成为一个成熟的画家。

  《寒潭卷石一泓深》里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毕竟是张林荣在师造化中发现之美,他极力主张在师造化方向上下重手,也就是说师造化是画家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也只有师造化山水画的发展或许才会有精彩表现。北宋的晁补之在其画论《鸡肋集》中有独到的见解。其突出的见解有二:其一是“遗物以观物”;其二是“画写物外形”。即凡物皆有形和神,若以形和现象为物之第一自然,则神和本质为物之第二自然,艺术只能成立于第二自然当中。

  在张林荣看来,通过他的《寒潭卷石一泓深》里能感受到师造化其中的内涵所在:一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形的把握,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描摹阶段;一是对自然物象最本质的提炼——提取自然物象最本质、最浓缩的意象形态,这是画家主观心境的升华。显然,张林荣感觉到,我们所强调的写生更侧重于后者,也是一个画家绘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产物。纵观流传至今的名家名作,每一幅作品都是物我交融后的产物,也正是因此才使中国画具备了其他绘画所无法取代的属性与特色,这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以张林荣的这幅《寒潭卷石一泓深》来看,画面生动真实,没有看到寒潭,但感觉到寒潭就在古人的眼睛里,他们在探头观看前面的寒潭,巨大山头矗立在一侧,似乎有了些许依靠,画面上的人小心翼翼的地感受着寒潭的深远。但再进一步思考,自然界中并没有这样理想的真山真水,这样的画面正是张林荣经过对自然山水大量而深入的观察体验之后创造了一个带有很大主观想象的理想画面,这正是画家所想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