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杨根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杨维桢第二十代后。杨维桢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杨维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铁崖体风格显明,是当代最具杨维桢铁崖体书法传承人,书画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广为收藏。曾师从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闭如春蚕半露探冷暖;开如玉指张合指江山
——杨根源写兰
“艺术往往给人一种意外”,浙江这个地方也是一个经常给中国艺坛提供意外的一个地域,我们的意外就是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一位勤奋、用功的艺术家杨根源!杨维桢是棵大树,沙孟海也是一棵大树,从这两棵树之间我们会发现杨根源老师的创作,他成长的力度与方向,这种方向既在杨维桢大树的遮蔽下,也在沙孟海的树枝树叶下,但是他有自己的特点,他在进行着光合作用。这正是杨根源最为重要的、最为可贵地方。
杨根源的绘画作品强调笔墨语言的视觉形式及笔墨个性,并由此显现出人的心理节奏、个性情感与性格特征。所谓“骨法用笔”, 指的是他的作品中的笔墨语言来自他的书法功底,以书入画,用笔流畅,个性张扬,而内理文静;追求水墨韵味,笔墨间凸显着率真天然的个性。有人认为要张扬个性,就一定要张牙舞爪,求怪追奇。其实,张扬个性的高层次、高格调的表达,仍旧是斯文含蓄,内涵丰富。且看杨根源老师笔下的兰,或抒状风、晴、雨的不同气象,都能给人以姿体天真,骨体丰润的气脉之感,有闭有开,闭如春蚕半露探冷暖;开如玉指张合指江山。
常言国画离不开书法,而杨老师的书法又别具风格,自成一体,与兰相得映彰,附以远山,近石,墨点,诚如苏轼诗云:“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兰花的生态,奠定了兰花群居、丛生,团结合群的品德。郑板桥《题兰诗》写道:“兰竹芳馨不等闲,同根并蒂好相攀。百年兄弟开怀抱,莫谓分居彼此山。”一生兰,半生竹。可见欲绘此二物之艰,需要捶炼笔墨功夫,观夫兰者,一花、一茎、一叶,无非几根点线交织分布,易乎!然也。画难其于简练,因简须以少胜多,笔简而意繁,点画之间,实纳万物于内,还须以书入画,相辅相融,着实不易。板桥云: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纵观杨根源笔迹 ,书法虽拙勿巧,姿意烂漫,空灵随心。但他把书法融汇画风,使得他笔下兰卉又增几分灵气与秀雅。
作品风格往往是画家内心的投射,在杨根源老师身上有着一种道在其中,艺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衰草为君锄不尽,国香何日出尘埃”,想来对于杨根源老师而言,这既是画中景,也是他心中的感慨,画中兰花就是他的自喻,他要像兰花一样不畏惧环境的险恶,空谷幽香。
而种兰、赏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称兰有“王者之香”,屈原发美人香草之思。圣贤对兰的爱重有如此者,所以诗人比兴,时有歌咏,歌咏之不足,又以图绘张之。一寸之萌,终于成为专门的画科,而尤以水墨为重,且代有名家出现。至今仍有画迹传世者,如宋之文与可、杨无咎,元之赵孟頫、管道昇、柯九思,明之王孟端、文征明,清之石涛、郑板桥、李方膺,近现代如吴昌硕、潘天寿、吴茀之等等。流派纷呈,秀出千林之表;意趣迥殊,芳溢九畹之隅,蔚为画苑之大观。
杨根源老师正是做了不同种风格相融合的努力,富贵气与山野气并重,在作品里显然看得出是其一贯的追求。
画兰于他,始于为艺,”忠”于内涵,久于情怀!因此爱兰,习兰,画兰!当然我更期盼杨根源老师由兰进而蒙养生活,涵泳性灵,持续为兰花做写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