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12-04 11:45
在我的印象中,“众妙之妳:王小双个展”应该不是王小双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当代都市女性题材个展。在这个视觉转向、众声喧哗的时代,随着媒介技术、商业文化和收藏业的高度发达,艺术家举办个展并不难。难的是内敛而沉着地默默创作,然后拿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喧嚣中发出清脆而与众不同的声音。在我看来,王小双正是这样一位有才华、有定力而且能够与时代精神产生共振与对话的艺术家。
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就读期间,王小双就显现出自己柔和而独立艺术个性。自从2010年前后正式亮相于中国当代艺术展场开始,王小双便赢得了批评家和同行的高度关注与热烈的期待。特别是在创作出“都市心绪”和“游离”系列作品之后,王小双更被视作新时代中国当代女性架上绘画很有代表性的80后艺术家之一。这次展览,王小双带来了她2015年到2019年间创作的绘画作品,系统地呈现了她都市女性题材艺术艺术的精神气质与发展脉络。借这个契机,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知和解读这位基于性别绘画又超越性别叙事的当代青年女性艺术家独特的生命经验与内心世界。
都市女性的曼妙身体与生存景观
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生体验在王小双的作品中也因表面的“透明”而丧失了深度。在王小双的绘画世界里,仿佛没有什么空间与角落无可穿透,那些日常生活中原本经常存在的顽固、幽深和微妙的隐匿之物也没有任何立锥之地。近年来,王小双在视觉上更加强化了对东西方经典绘画艺术技法、形式与精神的系统学习与回归。2019年,她参加了我和策展人彭肜教授共同发起和组织的“发现经典2019:欧中艺术交流与研修计划”。整整20天里,王小双先后参加了“叠映2019:意中当代艺术家罗马交流展”和“知觉开启:中国当代艺术家锡耶那写生”等活动,还与来自北京、武汉、太原、重庆、成都等全国各地的艺术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观了位于罗马、那不勒斯、博洛尼亚、威尼斯、柏林、魏玛等欧洲城市的20多个美术馆和博物馆,并在团队里通过“巴士课堂”和“驻地交流”等形式进行过非常密集和深度的交流。显然,多年来艺术素养的积淀与升华从王小双的新作中自然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她的作品《夜阑》(144x118cm,2019)明显让观众联想欧洲艺术“美惠三女神”的构图形式,《暮》(160x60cmx4,2018)和《满月》(100x100cm,2019)中的当代女性形象无疑有着古罗马雕塑或文艺复兴古典绘画的女神范儿,而《凝视》(90x60cm,2018)和《维纳斯的身影》(150x180cm,2015-2017)更像是有意识地对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的西方经典进行致敬的作品。当然,王小双也在不断向中国绘画传统和精神意境回归,宁静淡然和自在安祥的生命经验源源不断地注入她的画面当中。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不断地汇聚为王小双艺术的视觉品质和审美意涵:为当代都市女性的自我形象和生存景观绘制一件件薄如蝉翼的精美外衣和“透明表面”。
现代主体孤独而倔强的内在自我与相互关系
不过,人的身体、自我和世界可能完全透明吗?显然不会。如果一切都“透明”了,将不再有晦暗不明和发人深思的东西。王小双近来的创作演进表明,都市女性的曼妙身体与城市空间的“透明表面”之下原本处于隐藏状态的界面与深度在她近年来的艺术探索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
如何理解王小双艺术作品“透明表面”背后隐匿着的内在性和“不可见性”?如何阐释她对前期作品隐藏着的内心叙事与精神深度的承续与延展?法国当代思想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关于现代世界表面化进程及其逆反的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在德勒兹看来,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在于整个世界的彻底“表面化”。为了对抗与克服现代世界的扁平化、单一化和深度感的消失,德勒兹用“千高原”、“块茎体”和“褶子”概念来揭示世界与生存不可能被消解与损毁的基本特质。怎么看待我们的世界和自我?德勒兹直接挑战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广泛的世界“单子”说(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有名的命题)。在德勒兹看来,生命所寓居的世界并非由莱布尼茨所说的“单子”所构成,而是“无穷的褶子”以一种高度复杂和无规律的方式交错地缠绕在一起。依这样的理解,外在客观世界绝不可能彻底平整和光滑,每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也不可能单一与透明。在德勒兹心中,世界及其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它们既相互纠缠又互为镜像,完全处于一种“剪不断又理还乱”的状态当中,仿佛是一个又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洞穴链和迷宫群。反对现代科技理性的机械论眼光,反对将物质整体和人类社会看作为一台复杂的机器,反对将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压缩为一组可以还原的因果关系和反应关系,这就是德勒兹的思想精髓。与当今汉语世界流行的“世界是平的”这一观念相反,德勒兹用“千高原”和“块茎体”来形象化地表述真实的世界、社会面貌和精神景观。世界不是平的,而是有着地质多样性的、起起伏伏的“高原”或交织物。同时,它也不是无数多座山丘所组成的“高原”,而是没有高峰、无所谓中心的“千高原”。客观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与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没有什么扁平统一和规整有序的社会结构与内心情绪。从“褶子”到“千高原”和“块茎体”,德勒兹彻底将弯曲、皱褶、泥沙俱下和鱼龙混杂的状态视为客观世界和内在精神的基本面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王小双隐藏在“透明表面”之下的另一重艺术境界和人生喟叹。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王小双2016年以来的新作完成了一个色彩基调和视觉语言的重新调整。与前期强调“透明感”的作品相比,黑色和阴影开始在画面上扩展开来——毫无疑问,这象征着隐性因素的增长和强化。同时,作为画面背景和联想性空间的都市街景也逐渐消失。特别是几件比较大的作品:如《一束光阴》(100x100cm,2019)、《夜曲》(110x190cm,2019)和《月如钩》(150x340cm,2019),这些作品的画面背景完全抽象化为一片深色幽深的虚空。虽然我们也可以认为,低沉而暗淡的色调会更加有利于突显人物形象身体的通透性和光亮感,但从一个更深的层面看,它何尝不是王小双新作所力图强调的独立性视觉元素和象征意味——幽深与玄远?无论是反复罩染还是率意平涂,这些回避都市空间联想的幽暗背景无疑强化着世界本体本身的无限性和不透明性。同时,艺术家又何尝不是用它来烘托存在主体孤单而坚强的内在自我?如果说,王小双过去曾经沉湎于直呈当代都市生活和视觉经验的透明感和表面性而将不可言说的深度情绪隐藏于内的话,那么,现在的王小双更加大胆和勇敢,她开始直面生存本身的“不可见性”以及主体之间不可能简单拉近和化约的距离感。画的依然是青年女性,依然是群像,依然是曼妙的身体和似曾相识的精美面庞,但今天的王小双已经不再刻意隐藏人与人之间在外表和容貌相似之下的内心差异和遥远距离。在这里,生命本身不再单纯,社会关系也不再简单和透明,每个人都拥有他们不为他人的意识与眼光所穿透的独立个性和心理内容。我们看到,在透明的表面之下,一个个内心独立、性情各异而又心境辽阔的现代主体在王小双的作品中站起来——或低吟,或眺望,或顾盼生姿,或沉思默想。王小双的一幅幅作品无疑是这些高度独立和个性化的现代主体倔强的内心叙事。通过它们,我们不难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到当代社会空间弥漫着的那种既相依为命又相互独立、既相互依存又互不干预的“主体间性”。这样,王小双的作品将现代主体高傲而孤独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心灵自我之间的隐性距离以一种透明、亲切和宁静的样子呈现出来。
(支宇,批评家,教育部优秀新世纪人才,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支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