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独树一帜,紫砂壶的与众不同

 

从万千茶具中,脱颖而出

西周时期,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时,用茶方式主要是烹煮,而茶具与酒具、餐具通用,大多是用青铜和陶器制作而成的。到了秦汉时期,才出现专门的茶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装茶用的茶箱,就证实在这时期茶具已经从餐饮器皿中独立出来。那时,茶具的种类就已经很丰富了,有贮存茶的箱、罐,还有烹茶所用的鼎、釜、壶瓶,以及饮茶所用的盂、杯、碗,盛茶的勺等。

 

 

紫砂壶是实用的饮茶器具,也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外在价值是实用的器皿,而其内在的价值则是美的艺术品,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于一体。紫砂壶艺始台于宋朝而盛于明朝。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

 

 

不可不知的紫砂泥

紫砂壶是实用的饮茶器具,也是具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外在价值是实用的器皿,而其内在的价值则是美的艺术品,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共融于一体。紫砂壶艺始台于宋朝而盛于明朝。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

 

 

归纳起来,紫砂泥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塑性好。紫砂泥可任壬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黏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壶从泥坯到烧制成型收缩约8%,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线条轮廓规矩适度,不致扭曲。

3.耐久性强。紫砂泥成型后不需要施釉,用的时间越久,把玩的时间越长,它便会发出暗然之光。这也是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4.色泽多样。紫砂泥烧成器可形成朱紫砂、海棠红、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其色泽的形成全凭原料本身的天然色泽,显得质朴与高雅。

 

 

紫砂壶的精巧结构

紫砂壶的基本结构包括壶身、壶盖、壶钮、壶嘴、壶把和器足。每一部分单独成型,最后粘接在一起便构成一把完整的壶。无论是何种风格、何种类型的紫砂壶,都少不了这个基本要素。

壶身

壶身是紫砂壶器形构成要素中最显眼的部分。紫砂壶的壶身形状各异,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般年代越早,形体越大。例如,明朝紫砂壶,壶身一般较大,气势沉稳;清朝紫砂壶,壶身较小,以雅致取胜。

 

 

壶盖

紫砂壶的壶盖主要有嵌盖、压盖、截盖三种形式。

1.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盖口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用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者为上品。

2.压盖。压盖亦称“完盖”,即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均与壶口相呼应。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衔,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俗称“天压地”以此满足功能性和视觉性的要求。

3.截盖。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因壶整体截取一段作为壶盖而得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制成后盖与口不仅大小合适,而且轮廓线互相吻接,严丝合缝,其技术要求较高。此外,截盖有全截盖、半截盖、嵌截盖之分。

 

 

壶钮

壶钮亦称“的子”,为揭取壶盖而设置。钮虽小,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变化丰富,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常见有球形钮、珠钮、桥梁钮、瓜柄形钮、树桩形钮、动物肖形钮。

1.球形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呈珠形、扁笠、柱形,往

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转、

压挤而成,简洁快捷。

2.桥形钮。形似拱桥,有圆柱状、方条状、筋纹如意状等。作环形设单环、双环,亦称“串盖”平缓的盖面,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3.瓜柄形钮。花塑器常用的钮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芦旁附枝叶,造形生动活泼。

4.动物形钮lo源于印钮。有狮、虎、龙、鱼等,有写实抽象变形、仿古手法并举,与主体统一协调即可。

5.树桩形钮。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态捏制而成,如梅桩、竹根、葡萄等。

6.花式钮及其他。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打破传统程式,以壶边大于口取代壶钮,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

 

 

壶嘴

紫砂壶的壶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出水是否畅通、注茶是否爽利不涎水。因此,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壶嘴内壁必须光滑畅通,方可使出水流畅,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涎。它与壶体连接,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胥出自然的称暗接。壶嘴根部的出水眼,明朝多为独孔,因易被茶叶堵塞,从清朝中期起变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从外形上看,紫砂壶壶嘴的嘴式可分为五种基本式样,即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又称“鸭嘴”

 

 

1.一弯嘴。形似鸟喙,俗称一喙嘴,一般为暗接处理。

2.二弯嘴。此类壶壶嘴根部较大,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3.三弯嘴。此类壶源于铜锡壶造型,早期壶式使用的较多,明接处理较常见。

4.直嘴。此类壶形制简洁,出水流畅,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5.流。“流”5又叫“鸭嘴””,近代才开始流行于茶具,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等造型上。

 

 

壶把

壶把是便于握壶而设的装置,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一般位于壶肩至壶腹下端,与壶嘴位置对称。紫砂壶的壶把主要分为端把、横把、提梁三种基本式样。

 

 

1.端把。“端把”亦称“圈把”。大多数紫砂壶采用端把,其使用方便,变化丰富。紫砂壶上的端把、壶口与壶嘴比例恰当,且端把与壶嘴左右对称,使壶体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

2.横把。横把安装在壶身上,与壶嘴呈90°,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由于使用习惯的原因,现今很少见。

3.提梁。“提梁”是壶把的一种特殊式样,安装在壶体的上方,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器足

器足是紫砂壶底部的承重部位,其设计直接关系到的能否放置平稳。器足的尺度和形式,直接影响造型的美观,9此历代制壶工匠都十分重视器足的设计和制作。紫砂壶的器主要分为一捺底、加底和钉足三大类。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两种。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

 

 

1.一捺底。即实际上没有足,是壶身的自然结束,为了福放平稳,底部是向上鼓起的,简洁灵巧,多用于圆形紫砂壶。

2.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脚圈应视主体造型不同而设置,用复制和勒制工具加工处理,亦是借鉴花盆底足的处理手法,在方壶上采用挖出“狂门”的方式。

3.钉足。“钉足”是为了使器形不呆板,趋向活泼,搁放平稳而制。此类壶的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方器则为四支钉足。从实际使用而言,钉足不宜太高。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林中艺术藏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