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细聊一下瓷器的起源

原始瓷器的出现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从商代至战国,瓷器的制作还处于原始阶段。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经过淘洗,提高了三氧化二铝,降低了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加上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300℃以上高温烧制后,使胎釉结合在一起,这些器物已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铁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地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就是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烧造成功,是中国瓷器诞生的标志。

周原始青瓷多用石灰釉,色泽呈黄绿色或青灰色,釉中含2%左右的三氧化二铁,使得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显青色或青绿色,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瓷釉色泽的一个特征。从原始青瓷成型工艺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再用轮修口沿。商代器表有时在釉下拍印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型纹;西周时期又增加了水波纹、云雷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贴塑S形小片、附加堆纹等。因为器外壁经过拍打,器的内壁也留下了“抵手”留下的凹窝。胎色有灰白色、灰褐色、白黄色、青黄色、淡黄色等,质地坚硬。有的器物内外皆施釉,有的仅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釉色有青绿色、豆绿色、深绿色、黄绿色、酱色、淡黄色、绛紫色等。商代前期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底尊、敛口深腹圆底叠、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罐、敛口深腹圆底瓮、浅盘高杯豆、双耳簋等。商代后期常见的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衣尊、小口短颈深腹瓮(罐)、深腹双耳罐、侈口子沿圆底盆(缶)、敛口假圈足钵、浅盘喇叭座豆、圈足簋、敛口短颈壶、碗等。商代原始青瓷造型与当时陶器基本一致,少量模仿当时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原始青瓷在商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常见器型有浅盘矮圈足豆,敛口低颈圈足罍、敛口深腹平底瓮、敞口深腹簋、平底碗、平底罐、直圈足盘、敛口扁腹盂、敞口双耳圈足尊、带錾管状流平底瓿、敛口扁腹平底部、敞口钵、四系尊等。这时瓷器造型与当时陶器造型逐渐加大了差别。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4/158942113104839920.jpg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4/158942113105883450.jpg

原始青瓷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是继西周而发展起来的,质量又有所提高,江、浙一带产品胎质更为细腻,多呈灰白色,还有黄白色、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灰绿色。器表釉下纹饰有大方格纹、编织纹、卷云纹等。大多数器皿已进化到轮制成型,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度均匀。常见器型有敛口深腹平底罐,敛口扁腹平底瓿,敛口平底盂,平底碗、双耳直筒罐、仿铜钟。这一时期黄河下游原始青瓷器较少见,只有一些罐类。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生产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以江、浙、赣一带为主,还有山西侯马、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等地出产。战国原始尚有部分春秋风格,战国中期始面貌有了明显变化。江浙赣地区出土的原始青瓷,胎呈灰白色,有的略显灰;瓷土经粉碎与淘练,烧成情况良好;此时已采用陶车拉坯成形,器型规格,器壁厚薄均匀,钵、碗、盘、盂等内底,从心而外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痕。釉色呈青色或青中泛黄,有的釉层厚薄均匀,有的凝聚成芝麻点状。两广、湖南的产品,胎色为紫红色,釉有黄褐、黄绿、墨绿等色。主要器型有:实用器的碗、盘、钵、盂、盅、碟、带把杯、鼎等,钵、碗大小配套,鼎的形式多样;仿铜器有提梁盉,有流但不通,可能是随葬明器。釉下纹饰有栉齿纹、S纹等。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4/158942116605183990.jpg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4/158942116646865900.jpg

原始青瓷的成熟

秦汉时期的原始青瓷与战国早中期相比有了很大差别:胎质原料,胎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偏高,大部分产品胎质粗松,气孔量大,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有的只能算作“釉陶”施釉不同,秦汉时产品釉层较厚,但釉色偏深,呈黄绿或青褐色,其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改战国时通体施釉法为在口、肩、内底等处局部上釉,改浸釉法而变为刷釉。成型法不同,改变战国时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法,采用了底、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作法。纹饰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或堆贴铺首为主,不见栉齿纹或S形纹。器型上以仿铜礼器鼎、盒、壶、钫、钟、瓿等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实用饮食器。这些明显差异,反映了秦汉原始青瓷并未继承战国原始青瓷工艺。但值得指出的是,秦汉原始青瓷仍然在越故地复兴,说明当地所具有的自然的与工艺的条件重新被认识。战国末年的产品有双耳瓿,秦代的产品有青瓷盖罐,西汉时有仿铜器部、鼎、壶、敦、盒、钟、罐等。西汉晚期,鼎、盒一类制品渐趋消失,壶、瓿、罐、钫、夜、洗、盆、勺等数量剧增;一些比较粗犷的牛、马,以及屋院等随葬明器也出现。西汉时期几种原始青瓷器的演变情况是这样的:鼎,汉初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半球形而顶稍平,上附三高钮,仰放可作三足使用;西汉中期,双耳短直,足明显变矮,逐渐与底齐平以至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消失,似盒非盒;晚期不再生产。瓿,汉初平唇短直口,斜肩,扁腹平底,底接三扁平矮足,肩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高出器口,扁圆盖,盖上有捉手,盖缘下有子口;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渐降低,耳面与器口近平齐,三足消失;西汉晚期,形体变高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双耳低于器口。瓷瓿至东汉绝产。壶,汉初的口部微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装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西汉中期,口缘趋向喇叭状,颈变短而腹加深,圈足变低矮以至变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状,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兽或堆塑龙头;西汉晚期,口呈明显喇叭形,腹部球圆,大部分为平底双耳常作铺首衔环,还有鱼形耳,有的在竖耳上端堆贴横S纹。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4/158942120090594330.jpg

始青瓷的终结

东汉时期是原始青瓷的终结阶段。除与秦、西汉时相同的胎料、釉质外,还出现了暗红、紫红、红褐色胎色,胎骨坚硬而致密,敲击出声清越,釉色有的很深,有人称为“酱色釉陶”。东汉时常器物有:盘口壶,由西汉喇叭口壶变来;东汉初期初具盘口,中期后变成明显的盘口。罐,短口平唇,肩有双系,上腹鼓、下腹斜纹,平底。盘,直口斜壁,大底,常与耳杯相配。碗,弧壁平底,腹较深。提盆,束口,鼓腹、平底,体宽硬而偏扁,口沿有粗壮的弯曲提梁。陈经理 壹柒柒柒 陆捌陆伍 陆柒陆。还有镂孔薰炉、钟、洗、五联罐、鬼灶、镳斗等。

原始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变得规整。有些如钟、壶等,成形之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使得表面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毛病。东汉中期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器体大半施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有改进,很少见脱釉现象。许多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将摆脱原始的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总之,原始青瓷出现以后,由于具有坚硬耐用、釉面光亮、不易污染等许多陶器所没有的优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商周和春秋战国一千多年的发展,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器型也逐渐增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瓷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由于制瓷原料开掘比较容易,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比金、银、铜、漆器经济实用,所以瓷器一出现,就获得人们的喜爱,发展迅速。古代瓷窑遍布大江南北,制瓷技术越来越精,并由国内传播到国外,丰富了人类生活,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