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阳艺术论(理论部分)《易学对历代绘画的影响》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517/158970302581785120.png

《易学》对历代绘画的影响

刘阳

 

“易”与“道”是不同的,“易”追求“生”,“道”循化为“无”,道由易生。在中国历代绘画中,山水画受“易”之影响最大,不论在构成还是用笔用墨上。而人物、花鸟画,从作品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受“佛”、“道”的影响很大。

易是学问,而“道”、“佛”、“儒”是思想道德规范,可见用“道”、“佛”、“儒”研究中国绘画并不是探求本质,多是思想层面。然而艺术的本质与发展,更是几大规律(自然、社会、艺术)的“易”的结果。

最能体现“体”的观念的山水画很少平涂,所谓勾勒、皴擦、点染,无一不是“体”的重构,是线的组合、沿伸与点的堆积,只有山水画一开始便讲究“阴阳向背”,而且注重通过写生追求山水画的变化,讲究重叠与穿插,用面结体,在“深深然”中追求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易学中的“一生万象”、“由太极至无极”的理论,更是影响着中国的绘画。由此产生的线描、皴法规律,加深了人为的“写意”成份。“意”是某种意念,某种幻想、想象,而中国的绘画,正是由实入虚,用“借”与“喻”淡化中国画的现实感,而强调“自我”与“物我”的“相忘”、“ 相融”。

《易学》对中国画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方面在于:

1. “形”的观念及“一生万象”,影响到中国画造型的程式化——人物画的描法、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的描法。

2. 《易学》的“关系说”,影响到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散点透视”,及画面的构成。

3. 《易学》的“形神说”与“极”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的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尤其是“黑”、“白”、“灰”的相融相离、互为补充的观念。

4 .“相生相克”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的“破”的手法——水、墨、色相破、互补,及浓、淡、干、湿相破、互补。

5. “质”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只追求局部的“质感”,而放弃了整体肌理的视觉效果。

6. “变”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注重笔墨情趣,而忽视了“造”形的变形可能。

7. “意”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追求“神”似,也就是所谓“写意”的主观性。

今后,《易学》对中国画,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只不过恐怕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无极”、“无形”方面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