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响”字故事耐琢磨——《汉字故事饕餮日》
響、响(xiǎng)形声。篆文。从音,鄉声。指声音。基本字义: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又指古一种乐器。“音”特指有节奏的声,“鄉”是“乡”的繁体,会意字,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鄉”在甲骨文时期,“良”的两侧为“人”,篆书后成为“邑”(右耳刀旁)被沿用至今。属于对称性汉字。“鄉”在本字中只取其音。(图1)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书写,上下结构转为包围结构(上三包围)。(图2)、(图3)均为对称体汉字,后者为上下结构。三个例字大体对称,细微差别在于对称体汉字“鄉”中的“良”下面的通道做了“封口”处理。这种“封堵”写法古文字也有过。古“良”字是对于居所前廊后廊位置的描绘。通过“上述“響”的演变过程,看到先哲们对对称形式美的遵循以及对原创生活的热衷,看到古人对汉字细部的精心雕琢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见《艺典》845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