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巴楚文化为与渝东的的巫文化、渝东南的傩文化以及数次大迁移进入三峡的移民文化交融,形成了个性鲜明、独特的三峡文化,而传承千年的三峡民间歌舞,正是这一文化体系中一颗明珠璀璨明珠。
古代巴人以勇猛、善战而著称于世,险恶的自然环境,不仅炼就了巴人坚韧、骠悍的品格,也培养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史载,中国南方最早的音乐--“音初”,即产生于巴国江州涂山(江州即重庆)。周武王伐纣时,军中巴人唱着进军的歌谣,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令敌人闻风丧胆。《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据《昭明文选》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里的郡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现湖北江陵)。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汉志·礼乐志》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各击铜鼓、木鼓、皮鼓。舞者且舞且唱。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动容。”宋咸平年间的《历朝乐志》记载,《巴渝乐》为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钦定。《晋书·乐志》曾记载巴渝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弩渝本歌曲》、《安召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四章,全部用巴语演唱。此后的《隋宫九部乐》、《大唐十部乐》都以《巴渝乐》为首部,可见巴渝乐舞在从汉至唐时期的显赫地位。
三峡古代歌舞在汉代陶俑中也多有体现。有舞蹈俑、说唱俑和抚琴、击鼓、吹箫、吹埙等各种乐俑,它们都非常形象地还原了当时的繁华景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叫做“听俑”的,也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巴渝歌舞的盛况。这是笔者收藏的一具东汉红陶听俑,俑高35厘米,作跪坐状,左手抚耳,右手抚膝,侧耳倾听,面露微笑。这是一种看得见的音乐,透过听者凝神静气、如痴如醉的表情,我们仿如置身于当年的轻歌曼舞之中,有天籁之音不绝于耳。。
作者:江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