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流动渲染”——是我探寻到的一种新的绘画语言
我们知道绘画领域的创新有其独特性。“犹如语言一样,不是先有人制定好了一种语法,然后人们才学着说话;相反地,语法是从语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进演变而成的,它是存在于语言本身中的。”(沈尹默《书法漫谈》)
同理,绘画技法也是从绘画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进演变而成的,它是存在于绘画本身中的。一句话——“先有绘画实践,后有绘画理论技法。”这是绘画发展的客观规律。
回想我发明“流动渲染”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发明“流动渲染”有很大的偶然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圆明园住,由于我喜欢画猫,所以前后大小养过十几只猫,其中有一只猫叫“小熊”总喜欢围着我转,特别是我画画时,不是蹲在画案上就是跳在我肩膀上看我画画……1992年的一天,我很随意的在宣纸上画了一只猫蹲在石头上,背后画了一些鸡爪草。当我思索是把石头染成花青墨还是赭墨时口有点渴,我端来一杯凉白开一边审视画面,一边喝水……突然“小熊”不知从哪儿跑了出来,往我肩膀上跳。由于我没有思想准备下意识的一躲,这时杯中的水正好洒在画上的石头上,我很生气的大声说:“讨厌!”。“小熊”见我生气,吓的跑到床下躲了起来……当时画案上正巧放着我的“电动水墨画笔”我拿起来冲着画面上洒上水的石头就下意识地转了几下,这就是“流动渲染”的第一次运用,这张画我给它命名为“猫趣图”。
图一“猫趣图”
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种渲染是“流动渲染”。因为,当时我的试验只是处于认识的“自在”阶段,根本对这张画没有在意。后来当我的专著《花鸟画章法入门》1995年出版时,我把这幅画安排在这本书的图录中。谁知出版后,这幅画的反映不错,许多朋友认为石头的染法有新意……这些反映我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2005年以后,经过我对这些“画法”的系统研究后,我才认识到它的理论价值。从1992年作画(实践),到2005年上升到理论(“流动渲染”)整整经历了十三年。
这种渲染方法不同于传统渲染方法的工艺流程,传统渲染方法是用笔在调色碟中先调好墨色然后作画,而我的“流动渲染”的工艺流程是先把水洒在宣纸上,这时水在宣纸上有一个流动、渗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短也就几秒钟,这时要用“电动水墨画笔”把墨洒在水上,让水与墨在运动中调和……等这个过程一结束,画面上就会有一种水墨流动的效果,这就是“流动渲染”的理论依据。
图二“流动渲染”局部
我们知道中国水墨画有勾、皴、染三大技法,其中勾、皴技法都很丰富,大都在几十种以上……而染的技法却只有一种——传统渲染,它的工艺流程是——先在调色盘中调好墨色,然后作画。而我发明的“流动渲染”的工艺流程是——让水与墨在运动中调和。需要说明的是“流动渲染”这一渲染技法,必需要用中国的宣纸和中国的墨,否则水与墨无法在运动中调和。
总之,我发明“流动渲染”时,有许多巧合:我刚画了一半的画;正巧当时我口渴,拿起水杯要喝水;小猫突然出现并往我肩上跳;杯中的水正巧撒在石头上;画案上正巧放着我以前制作的“电动水墨画笔”;鬼使神差的我下意识的用“电动水墨画笔”转了几下……这几种巧合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环节缺失,运用“流动渲染”方法的“猫趣图”也就画不出来。
因此,作为一个水墨画家,必须要认真领会前辈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名言:“犹如语言一样,不是先有人制定好了一种语法,然后人们才学着说话;相反地,语法是从语言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进演变而成的,它是存在于语言本身中的。”
实际上我们的语言经过了古文、文言文、白话文、现代汉语(含网络语言)等发展阶段……我们的绘画也经历了岩画、陶画、砖画、帛画、绢画、麻纸画、皮纸画、宣纸画等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所以,我们在水墨画领域也是如此,要去大胆的画,大胆的实践,不要受任何框框的约束……当你画到“废画三千”时,或许一种新的理论,新的画法就会孕育在你的绘画实践之中。
作者:蔺高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