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玩收藏的二十多年中,我喜欢与古玩商贩们交朋友,边玩收藏,边见证了这些古玩商贩们的经营过程。他们有的人赚了钱就中途堕落,半途而废了;但也有的人意志坚强,不变初心,经营有道,坚持到了今天,乌鸡终于变成了凤凰。最值得让我称道的是孙店主,人们都叫他小孙,他的励志故事蛮有正能量的。
初次见到小孙的时候,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是曹家巷最早摆地摊做古玩生意的几个人之一。说起来就好像与他有缘,那时候我最先看中的就是他的地摊。看到这个小伙子年龄不大,个子也不高,剪一个平顶头,人长得黑赤赤的,一双眼睛能看出他的精明和机灵。他看到我站到他的地摊前,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与我上起了收藏课。其实他并不比我知道得更多收藏的知识,但他善于察言观色,看到我有点儿文化的模样,立即话锋一转,把我一顿吹捧,说我一定是有文化的人,一定是收藏方面的行家等等,人总是不排斥奉承,一番话还是让我心里乐滋滋的。一来二往,我们就成了朋友。说是朋友,他瞄着的是我口袋里的钱,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藏品,相互要算谋斗智,应该是互惠互利吧,总之我们确实成为了朋友。
作为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小孙是个肯吃苦、有责任心的男子。那时候他已经结婚,并有了一个两岁大的女孩,后来又添了一个男孩,家住潘黄金大洋那个地段,老婆在家带孩子,这个地摊是他家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自从摆起了地摊,除了外出购货,几乎没有缺过一天摊。起初他的摊位摆在曹家巷东巷子口,一辆250摩托车,货物随车带,早出晚归,雨天撑起一把伞,风雨无阻。到了第二年,他的摊位就搬到了曹家巷的巷子中间,摆在一户人家的门前,并花几元钱在这户人家租个地方放货,省去了货物随车拖来拖去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意规模扩大了,装货的纸箱有好几个,摩托车没法载这么多的货,必须要有个存放的地方了。他做这一行生意的精明和天赋已经显现出来。就在他地摊位的路边有一户人家,原来是做水果生意的,人称“杨二妈”。看到小孙古玩生意好,来钱快,也转行做起了古玩生意。她虽比小孙年长好几岁,但却屈就拜他为师。但杨二妈手里虽有好东西,却很难成交。她就放到小孙这里来卖,留下自己的利润,多出来的钱归小孙。而小孙总能很快就出手。你还不能不服!
那时候小孙的货物来源主要靠“铲地皮”。搞收藏的人都知道这个术语。就是他在若干个地方各找一个人,一般是走街串巷收旧货的人最合适。让这个人帮助寻货,一旦看到谁家有好东西,就打电话通知小孙去收,成交了按照成交价的百分之十,付给这个人辛苦费,拍卖行叫佣金。古玩行把这种行为就叫“铲地皮”。小孙铲地皮的范围很广,省内省外都有他的“线人”。他的祖籍是江西,父亲早年在上海工作,后来被下放到江西原籍某地一个林业部门落户。九十年代初,不知什么原因,小孙一家离开他的父亲,单独来到了盐城定居下来,落户在潘黄金大洋。所以他的“线人”,除了遍布本省各市的农村外,还远布到上海、浙江、江西一带的农村。那一段时间他的东西特别多,好像每个月至少出去一趟。
又过了几个年头,小孙的生意又扩大了,装货的纸箱已达几十个,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存放地才好经营。小孙就在曹家巷做划玻璃生意的这户人家,租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做仓库。应该说经过几年的积累,他是有实力在曹家巷租一间店面的。有好几个古玩商贩赚了钱后,都开始鸟枪换炮了,不仅租了店面,还置办了家具,开起了汽车,经营起来体面得多了。但小孙仍然坚持摆地摊,我劝他也租一间店面不是更好?他的回答是“不需要那个花架子!”他还是坚持艰苦创业,只是多租了一间小屋做仓库。
这个做仓库的小屋实在破旧,严格来说不能叫做屋,是斜搭在主屋上的一个草棚子,大约五六个平米,这户人家堆杂物都弃之不用,就在一个外院子里,要经过一个很窄的过道才能到这里。而小孙花很少的钱租来做仓库,却能存放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纸箱,还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谈生意。在没有朋友到的时候,小孙就坐在仓库外面的路边上练摊,朋友一到,他就带人到这个小破屋待客。因过道太小,他一次只能接待一个客人,再多待客一人,就显得有点挤。不过约定成俗,只要有人在,其他人就不会再进去。碰到礼拜日,想找他聊天,还要先打电话问一下,以免里面已经有人而空跑一趟。不知道有多少个礼拜天,我曾经是这个小破屋的常客,一般是先看东西,后聊天。这个屋子虽然破,但那时候与小孙各有一把小椅子,一里一外坐着,边看东西边讨论、抽烟、聊天的情景,特别是那个过道、破屋所营造的棚户区特有的环境,却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种环境在那个年月里,与后来坐在敞亮的店堂里,喝茶抽烟品物相比,那是别有一番隽永的味道。 在这里成交的每件东西,当年鉴赏藏品、商谈价钱的过程,那是最惬意的时光,实难忘记,也很怀念。
到了世纪之交,曹家巷古玩市场在盐城的城市建设中消亡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陆公祠新的古玩市场。小孙也在政府的推动下,扔掉了地摊布,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古玩店堂。他给自己的古玩店取名叫“锦宝斋”。他把自己租的店面隔成了一半,自己用一半开店,另一半又出租给另外的商家,取得的租金正好缴自己店面的租金,以租金养店,他这种做生意的精明可见一斑。
如今走进陆公祠古玩市场,看到眼前的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店铺,一块块写着诸如“尚古斋”、“聚宝阁”、“锦宝斋”等牌匾,也看到店铺里面,坐在红木太师椅上抽烟、喝茶的店主,围着打牌、低头玩手机的商贩们,那种悠然自得的闲情,给人一种化茧成蝶的感觉。当年的他们,曾经一块布,一辆车,以“游击式”、“守土式”摆摊经营,饱尝数载寒暑,经历无数个风雨日晒;而如今这些地摊商贩,终能登堂入室,摇身一变成了古玩店主。
在诸多的古玩商贩中,小孙是做古玩生意最长、经营最好的一位。当年与他一道摆摊的人已所剩无几,有一位古玩商曾经生意红火远超小孙,但却未能把持住自己,因欠下巨债,抛妻丢子,远逃他乡,至今杳无音信。而小孙却以他的精明、节俭、吃苦耐劳、责任担当,坚守住了自己的事业,如今是乌鸡变成凤凰,那个黑赤赤的毛头小伙子,也已年近半百,然而却今非昔比,他已变身成为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小土豪了。
作者:pansw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