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概说 西学为中,中学固本,潜心研究,不懈努力。是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清代继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 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 珐琅为外来语音译名,近代画珐琅技法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即在一种较软的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料。以这种珐琅料装饰器物,能取得如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17世纪晚期一批画珐琅工艺品由法国等国的使节或传教士带到中国进入宫廷,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立即将康熙帝深深吸引。于是下令在宫中烧制珐琅彩瓷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烧成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录画珐琅有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金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即指珐琅彩瓷器。 目前世界上存世的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器约500件左右,其中400件左右为原藏贮于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端凝殿北小库内,乾隆三年九月开始对这批珐琅彩瓷器配制楠木匣,定级书写名称于匣盖上贮藏保管。此后历朝皇帝鲜有动用。这400余件瓷器随古物南迁,辗转至台湾。现珐琅彩瓷器大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微博)仅收藏约数十件,这些为数不多的珐琅彩瓷器因散陈于各殿,没有跟随文物南迁遂得以保留。还有些属于原古物陈列所所藏,以及没收溥仪带出宫的文物。同时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解放后也征集了一些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器皿。虽然数量不及台北故宫,但珐琅彩瓷器的品质可谓每件精彩。其它仅少量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以及其它零散收藏。 珐琅彩的着色原料来自于西方,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硼,作为助熔剂使用,而五彩或粉彩都不含硼。同样珐琅彩中含有砷,在中国传统彩料中,只有粉彩中含有砷,而中国传统釉上彩装饰颜料中的五彩则不含砷。珐琅彩中的黄彩采用氧化锑为着色剂(那不勒斯黄),也是西方使用在油画上的一种颜料,是中国传统釉上彩颜料中所没有的原料,粉彩中的黄彩也用氧化锑为着色剂。之后也有使用铅锡黄为着色剂的姜黄色作为珐琅彩的着色剂。红色的着色元素是黄金,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即使用黄金为着色原料,它是将黄金放在王水中溶解,再用坩埚焙烧形成含有胶体的金,用其着色便成为胭脂红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红,这种彩料在康熙以前没有出现。绿色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加入锡时有汝浊现象形成色阶。嫩绿色除含铜锡元素外还含锑和砷。蓝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这些化学成分证明了珐琅彩不是中国的传统彩料,有些虽然是传统彩料但是融入了外来元素,主要是从国外引入的。珐琅彩的引入对康熙以后出现的粉彩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在康熙初创时期,经过了多次的试制和改变试制机构,迁移生产地点,出现了在试烧珐琅彩瓷器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是在康熙皇帝的积极倡导推动下进行的。康熙皇帝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欧洲的传教士、商人及使臣纷纷将西方的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绘画等先进的科学、艺术带入中国,欧洲各国的工艺品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带入宫廷,其中的画珐琅工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二十六年(1687),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在写回法国的报告中说:画珐琅制品非常受欢迎,(中国人)要求能得到更多。由此看来,源自法国的珐琅彩工艺逐渐影响到清代宫廷样式瓷器制造。康熙三十二年(1693)奉旨将设于武英殿的造办处扩大编制,正式设立14处作坊,其中有珐琅作、如意馆、做钟处、玻璃厂等,开始研制珐琅器的烧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设玻璃厂,隶属养心殿,引进西方的玻璃烧造技术,提炼珐琅彩料。康熙五十五年(1716),法国传教士马国贤3月写于畅春园的日记中有:“康熙皇帝对我们欧洲的珐琅器以及珐琅彩绘的新技法着了迷。想尽办法要将画珐琅的技术引进到他早就为此目的在宫中设立的作坊中。由过去瓷器上用来施彩的颜料以及他设法得到的几件欧洲珐琅器,制作画珐琅这件事变得可行。皇帝指派我和朗世宁用珐琅彩料来彩绘。”有人便将这一记载认为是珐琅彩烧制成功的标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又有,“皇上开始非常喜欢欧洲珐琅画,尽力介绍珐琅画到宮中造办处。……命欧洲画家来画珐琅……”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址在养心殿南裱房,称“珐琅处”。 皇帝的重视,以及对这种工艺的追求,使珐琅作移至养心殿后,皇帝可以随时察看造办处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情况。在历史档案记载中有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九(1718年11月1日)两广总督杨林推荐林朝楷等人入宫廷作为珐琅工匠的奏折中写有:“有广州监生龙洪键,民人林朝楷,何嘉璋等禀称:洪键等组成粗知珐琅,祈试验手艺,应否送京效力。……于九月初九日,差人送京应役。”康熙的朱批为:“珐琅在大内早已造成,各种颜色俱已全备,但奏折中九月差人送京之语到时再看。”这表明此时宫中具备了生产珐琅彩的能力。珐琅彩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便烧制成功。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报两水折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由此可知宫中自行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已试烧成功,这就是有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瓷器试烧成功的说法。珐琅彩从这种不断的试烧、不断的改变烧制机构,以及皇帝的不断过问,通过这些历史材料使我们看到在瓷胎上装饰珐琅彩的过程。总之,无论是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还是康熙五十九年珐琅彩烧制成功的说法,都可以说在康熙晚期珐琅彩瓷器在清代宫廷的研发下,作为一种新的陶瓷装饰诞生了。
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工艺,是采用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烧制上好的瓷胎送入宫中,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选胎、画师遵旨绘画纹饰、施彩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这一举措将珐琅彩瓷的制胎与施彩烧制分为两地进行,改变了自元以来官窑瓷器的烧制一律由景德镇制作的惯例,清宫完全垄断了珐琅彩瓷器的纹饰绘画和施彩烧制,从而保证了内廷对于珐琅彩瓷器烧造的控制。在珐琅彩的初创阶段,出现了涩胎绘彩这种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珐琅彩的初创时期很难解决带有玻璃质的珐琅颜料在同样具有玻璃效果且光滑的瓷胎上着色的问题,聪明的御用工匠们首先想到的是在涩胎上施彩使其能够完好地附着在瓷胎上面,用来试验的有两种材质,一种是在宜兴紫砂胎的器物上施彩,另一种是在涩胎白瓷上施彩。这是在景德镇烧成的,它在烧制白瓷前将先施满釉的瓷器,刮去外壁的釉,再入炉高温烧成。形成白釉涩胎器。景德镇将里外满釉的白瓷和里满釉外壁为涩胎的两种素色坯料送入皇宫,由宫廷中的高级画师使用珐琅料绘画后,入低温炉(800度)焙烧而成。紫砂器和涩胎瓷同样具备了涩地绘画容易着色和美丽质感的效果。在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中记载了16件宜兴胎画珐琅器皿。如: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万寿长春海棠式壶,康熙御制。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盖碗,康熙年制。宜兴胎画珐琅壶,康熙年制。目前这些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故宫目前所藏的一件蓝地红牡丹花的珐琅彩碗,在其口沿和足边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弦线由此可以看出它是采用涩胎绘画珐琅彩的痕迹。康熙一朝,珐琅彩器物传世无多,总体呈现出浓艳粗放、古朴大方的特点。此碗以蓝彩为地,体现了康熙珐琅彩最具代表性的色地风格,所绘牡丹及缠枝花图案纹饰清晰,色泽艳丽,可以看出珐琅彩在形成初期,深受同时期铜胎珐琅器风格的影响。这一点还可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上看出。此碗外部黄色珐琅彩下面隐约可见胎体上的镟纹(图3)。在此以后由于完全掌握了釉胎施彩的方法,这种在宜兴胎和涩胎上施珐琅彩的工艺逐步退出珐琅彩装饰的历史舞台,因此此类装饰只有康熙时期存在。这些也说明康熙珐琅彩在试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方面。
康熙珐琅彩瓷的造型,以小型器皿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壶的造型则非常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紫地莲花纹瓶,是目前所见传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康熙珐琅彩瓷瓶。此瓶长颈,扁圆腹,底平实。外壁通体以紫釉为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变形莲花纹,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楷书款。此瓶高仅13.2厘米,但器形饱满稳重。
色地珐琅彩是康熙时期的特点,常见的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色等。绘画的颜色有红、黄、蓝、紫、白、黒、绿、胭脂等。彩绘细腻,透明,凝腻。器物内白釉平静润泽,不施彩,口沿内的白釉突出于器口,高于彩面,形成圆唇,似铜胎珐琅器的效果。采用堆绘的绘画技术,玻璃质珐琅料烧成后显示原来的颜色,珐琅彩绘画产生色阶,画面形成层次和立体感。纹饰以牡丹、折枝花卉中心加团寿字、以及万寿无疆开光花卉、九秋菊花等。
康熙珐琅彩的款识有“康熙年制”和“康熙御制”两种多见。青花、胭脂红、紫彩、黑彩、蓝彩等。款识多围有四方边双线(双方栏),外粗,内细。款识字体笔画宽粗,挺拔工整。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