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伊秉绶的隶书艺术浅探

 

     伊秉绶(1754-1815) ,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等官。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伊秉绶爱好广泛,绘画、治印、诗文均为世所重,有《留春草堂诗钞》等刊行;时有“南伊北邓”(伊秉绶、邓石如)之誉。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所作隶书,举世叫绝。他的隶书体貌鲜明,用笔圆浑,近于缪篆,横平竖直,不喜做波挑燕尾,有较强的装饰意趣。它结体方正,巧长短方圆,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敢于扬抑,敢于疏密聚散变化布白宽博,气韵生动,雍容高雅,痛快自然,气韵生动,飘逸脱俗,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他的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伊氏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自开面目。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他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他的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梁章钜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

    伊秉绶的隶书,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划;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手上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

  在伊秉绶的隶书作品当中,提按丰富、节奏明快的成熟隶书笔法变成了动作单一的中锋运笔,为避免这种运笔法所导致的单调性与匀整性,伊秉绶采用线条长短有变、参差错落的并行方式来透示出一种理性与自然的交融;同时,大小等同、整齐化一的典型隶书字形被大小、长扁错落自然所代替,更间以舒展字的主划以拓展外部空间,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间(体积)参差有变,迥异于每个字的空间(体积)相均的典型传统隶字。这就使他在空间的处理上高人一畴:长短参差的并行线段增强了字内空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小错落的外部空间所体现的变化弥补了单一线段的时间节律。

  伊秉绶采用古穆、厚重和大气的魏汉态势, 改造了近世书法艺术的审美思潮,他为隶书开一新生面,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作者:李福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