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中国油画的“写意”之路

     中国油画的写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基于中国人对待宇宙中形与色的基本观点,是以求得人的心灵与精神上的共鸣和满足为依据,以笔参造化为最高价值,这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今天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这笔丰厚的遗产的基础上,为包括油画在内的中国现代绘画创造出新的发展天地和理论支撑呢?在经历了近代来中国绘画的迷茫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困惑之后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偶然。
     从历史上看,西方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重要的突破,第一次是艺术从巫术图腾崇拜之游戏和工具制作等作原始活动中分化出来,取得了以审美作用为主的独立意义。第二次是以古希腊雕刻为标志开始的古典艺术时期。在虚构的真实中注入各科社会性的含义和情感不断深化以追求再现的完美。第三次突破是从塞尚开始的他从大自然中概括出几何结构,重新构成一个有机的符合自然秩序的艺术秩序,开启了以形式语言为绘画内容和目的新的艺术世界,两千多年来形象再现的绘画传统为之瓦解不过架上艺术的总体格局依然存在。第四次突破是塞尚在艺术中引入现成品,启导了一种开创性的价值指向即人类艺术的本质不是由模拟自然对象的虚构的真实所能限定的从而彻底超越了架上艺术的传统观念。塞尚为视觉艺术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以致西方当代艺术至今仍未走出他的如来佛掌心。
     西方艺术的现代发展,抛弃再现在性因素显性的形式美因素和技艺性因素,而寻求摆脱了物象模拟之后的纯粹化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体验表现这就与中国油画那种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对应的艺术理想有了接近和对话的可能。
     人们常以中国画抒情写意的表现特征,与现代西方强调艺术家内心经营的主观表达的自我表现相对举。但却忽略了两者之源于完全不同的精神文化某一个民族精神生活模式,既包含最基本的宇宙意识人生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也是一种心理结构。西方哲学从公元前与世纪左右开始持物质与精神明显区别,形成了二元论的世易观,尔后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中国文化则始终将人道与天道合起来探究将本体看成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既强调矛盾各方面的互相转化阴、阳交互有无相生,也强调在变化中取其常以中庸为其度。在这种从动态中求和谐的有机宇宙观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模式,其特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大群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人的道德主体之心感性存有之心知性慧识之心融融相通。
      由西方精神生活模式生成的自我表现,其自我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基本的含义都是那个外在世界对立的割裂的自我即自由,纯粹的自我如存在主义就将自我看成一种自我意识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认为自我的存在是唯一真实可信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强调自我的存在是唯一真实可信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强调自我的存在是偶然的、荒谬的、孤独的、无意义的为所欲为的将自我归结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可悲的虚无,阿德勒等人虽然修正了弗洛伊德将人与社会根本敌对的观念但也未能到人与社会和谐融通的现实纽带西方现代艺术家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探索,正式建立在这样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在西方现代艺术中,自我的基本特征是个体意识对于群体制约的敌视与抗争其自我表现具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西方现代艺术中无所顾忌的发泄纵欲,梦约怪诞下意识的艺术表现可以为证。
      原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性油画,他所照示的价值取向主要不是基于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主体化选择而尤为本质的表现为观念和文化层面上的主体选择。
       如果我们能达成某种共识——中国传统的写意性,进入当代油画是一种十分值得深入思考的探索途径的话,我认为这一探索的核心课题是传统中国画写意性得以实现的表现语言中介一墨如何在油画表现语言体系中寻找到替代物或者重构这个中介这一点十分重要。在传统中国画中,若没有笔墨这一丰厚文化积淀和独特审美意义的语言中介,中国画的写意性就难以充分体现,而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的不同之处,这关系到中西方绘画传统的内在理框架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生成的不同的价值体系。
       从当前来看,东西方艺术都在寻找出路,中国油画艺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文化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是中国油画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后殖民主义跨国际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新精神,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有化发展的未来将中国油画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考察和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写意性的中国油画,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是构成中国绘画独立性的重要因素另今天我们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新框架中,将写意性作为中国油画的关键问题重新提出,目的是要在新一轮的西学渐的过程中确立中国文化在位的立场在油画这一外来绘画形式中建立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血脉联系的文化精神,并实现与写意性相关的意象和语言体系的重建。这不单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的元气和艺术精神,更是为了使艺术当代类精神生活中有所承担开创一条生生不息的道路。
                                                                     2010年2月2日
                                                                         冷祁笔下                               

作者:兰香阁-冷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