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冷赟玲:在1mm的陶瓷杯上雕刻出整个《姑苏繁华图》

她是太湖窑非遗传承人,苏州太湖窑陶瓷创始人、国际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师、高级环艺师 全国百名优秀环艺师、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冷赟玲

在苏城,每个角落都有“她”的身影,或婀娜,或干练,无论何时何地,“她”都用自己不一样的精彩为苏州的发展注入磅礴的“她力量”!“苏州妇联”倾心打造“她力量”专栏,通过不同视角带你走近“有范的她”!

本期人物/刘琤

第一次拜访太湖窑就被工作室里的艺术品吸引。

红木底座上摆放的是四个神情俱备的陶瓷制品,天蓝、墨蓝、草青、朱红,配上脸谱,四色一套,正想着放在橱窗的作品应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有人说话了:

“这是我们首创的瓶口朝下的一款酒瓶,作为国礼送给俄罗斯的。”

说话的是太湖窑创始人冷赟玲,正是她,把苏式文化融入太湖窑,带陶瓷走向世界。

1、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点缀和装饰了历史长河。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推崇。虽然科技在进步,但是陶瓷这项手工制品却依然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

想象一下,在只有1mm厚度的陶瓷上刻出水波纹和层次感有多么困难?

如何更好的在陶瓷制品上展示层次,将绘画艺术融入陶瓷?使之更加具有艺术性、实用性,是每一个陶瓷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但冷赟玲做到了。

为了保留原有的苏式文化,也为了更加契合现代审美,姑苏繁华图被做过很多改动,包括船的布局,水波纹的走向等,从想法到构图历时半年多而成。设计上,则采用手工雕刻,反复修改,仅一个杯子便需要雕刻大概10万——20万笔。

同时,为了使陶瓷的质感更加通透,整个姑苏繁华图系列都采用上等的羊山高岭土制作。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家陶瓷其实和历史上很多陶瓷很不一样?”

而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是设计上,还体现在陶瓷的原材料、釉色以及烧制。

为了使陶瓷更加具有苏式风情,太湖窑陶瓷大多数会采用太湖湖底的泥,配以太湖西山果农种植的果树废弃枯枝烧制而成;釉色上,添加了玛瑙成分的沉泥瓷系列,如果用普通的玻璃去划,不会被刮伤反而会在玻璃上留下划痕,这就让陶瓷达到金刚石般的硬度。

这所有的一切,除了技术上的支持,更需要制作者对陶瓷足够的热爱,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

大学毕业后的冷赟玲和几个同学一起做起了陶瓷。一开始也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仅仅是做陶瓷。当时订单量极少并且很多时候都需要和公司合作,可想利润极低。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吃住都在工作室,还要自己跑销售。

“最初,蛮苦的。”说起来这段经历时,冷赟玲依旧感叹。

但是人生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时工作室生意虽然一般,却因此被政府注意到。

为了让陶瓷更加本地化,冷赟玲开始尝试寻找苏州本地可以用来做陶瓷的泥巴,并且尝试在陶瓷中加入苏州本地的文化元素。

有一次,去西山看窑的冷赟玲,和朋友约在太湖划船,这也成为一个契机。挂在船桨上的太湖泥灰色且细腻,被这位专业做陶瓷的手艺人看到,便想着能否运用到制作上。

经过实验她发现,尽管太湖泥可以烧,但是由于不耐高温,烧到1000多度时会融化。为此她和团队花费4、5年的时间,在泥中加入各种原矿料,煅烧过的高岭土,反复调整配比,甚至用到天平,以求精细到克。

“我们用了很多心思,想让它与众不同。不管是造型、釉色,还是工艺,都希望有所突破。尤其是造型,不会太传统。

昆曲系列中,她曾尝试以《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为原型,请艺术家设计,将中国水墨之美、昆曲之美和陶瓷之美融为一体。为了展现真正昆曲的原汁原味,尝试釉上、釉中、釉下好几个工艺,前后历时两年多,整个团队都要跟昆曲、戏曲演员沟通,包括场景的搭配、园林的搭配等,这在后来也成为姑苏区的非遗获奖产品。

冷赟玲的茶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茶杯。“相同的茶水在不同的瓷器中味道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品茗杯,全是根据中国文化来做的。”

如今的太湖窑早已经不是当年只做花瓶等手工艺品的小工作室,在冷赟玲的带领下,太湖窑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日用品的设计上,让非遗文化走进万千普通家庭是她在努力的方向。

3、

杯子上的画面在灯光下会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感觉,拿在手中有玉质般的质感,在旁人看来已经是极致,但她却说,“这个盖子的设计和款式不是很年轻化,我们打算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再做一些调整。”

如何调整?怎样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新型的视角来融入到陶瓷的制作中,让陶瓷不仅仅满足于“旧”,更好的走进万千的家庭中去?

“创新”。

不管是姑苏繁华图、昆曲系列还是莲花杯,虎丘竹节杯等,全都受到了市场的喜爱。有些系列很受欢迎,但是冷赟玲依旧在想如何才可以做的更好。

面对昆曲系列一扫而空的现状,她说“1000套限量就是1000套限量”,并不打算重新再做,而是去做新的东西。

4、

--“做陶瓷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事情?”

--“开窑的时候是最有趣,很开心。但是一窑烧坏的时候,特别难过。”

叠系列一

这也是冷赟玲没有选择去做商业的原因。瓷器为手作,以手制作的物件往往和人心意相通。她说,如果过于沾染商业,可能会丢弃掉手艺人匠心的部分,所以她选择了守在这里做东西。

也是这样一种对于瓷器的执着和热爱让太湖窑被更多的人所知道。有人评价她的作品“不是一味的甜腻,还有着一份阳刚和孤傲的情愫”。

坚持学习画画让她考上了工艺美院,在同一批的同学选择就业时,她一个人跑到杭州,继续进修备考中国美院。这段经历磨练了她坚韧不服输的性格以及对于事物极度认真的态度,使得作品除却女性的柔美之外,还带有一份阳刚之气。

叠系列二

如今的太湖窑品牌已经13年了。一方面在做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作为品牌,也会专门做一些高端艺术作品,工艺品、茶具,花器、酒具等。并且在苏州中心、斜塘老街、平江路都有自己的实体店面。也会和学校建立合作,在中小学校以及少年宫等进行授课。

除此之外,她也在寻求着和其他非遗作品的合作。和缂丝合作屏风、桌旗、杯垫或者茶垫等,和红木结合尝试做筷子等,甚至是琉璃珠,都可以让陶瓷拥有更多的形式。

只有创新,才可以传承。作为非遗传承人,冷赟玲没有陷在传承的泥潭中,反而选择了另外的形式来延续,这是她作为守艺人的态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