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画家梁金渺山水画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东方文化艺术的主流、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语言创造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语言创造。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具有智慧的、创造性的阐释,是人的本质力量物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有意味的对审美价值追求的情感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会自然地留下痕迹,这痕迹是过程中的语言创造并作为解释自然的媒介—笔墨。
作者梁金渺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画的历史,自从有山水画以来,山水画就处在中国画的中心地位,无论是画家、作品、理论研究,特别是笔墨创造等都最为丰满、完整。明朝唐志契曾说:“画中惟山水画最高尚。”此语虽有过激意味,但反映着人们对山水画地位的认可程度。因此观赏山水画,离不开中国美学的审美历史。
作者梁金渺
观画家作品的同时,简单了解一下山水画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更有利于我们欣赏画家的作品。
唐、五代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政治稳定、外交活跃、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时的山水画家生活范围、表现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尚欠纯熟的语言技法已经无法满足表达情感的需求。经过反复锤炼和不断探索,建立了山水画的两大风格,就是青绿山水和水墨渲淡。我们可以理解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这时的笔墨意趣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笔墨受到重视,并且工笔、写意这两种风格的建立为今后的山水画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参照体系。
作者梁金渺
赏读梁金渺山水画系列作品,仿佛能把我们带到一片秀丽的山川之中,其作雄浑朴茂,空灵洒脱,更是画家的一种自由驰骋,豪放不羁的精神写照。她的画作气韵俱备,融传统意趣与现代手法为一体,她在追求传统笔墨语言图式的现代转换中,把物象与环境氛围高度浓缩成一个大写的符号,图腾一般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飘逸洒脱的精神风貌。
作者梁金渺
观赏图片作者梁金渺她的表现技法多从造化中而来,强调对真山真水的形质神貌的再现,并以“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为主要理论依据;并多以北方山势为表现对象,用笔雄健,气势峭拔,山川奇伟,大气磅礴;并将北方的山水创作或繁密的胡椒点,或用披麻皴染,多表现形似江南山水,并且设色浅淡,使山水在她的笔下草木丰茂,水气蒸腾,笔墨自成一格;画家以描绘山水画中多做丘壑,造型圆浑,做画树多呈蟹爪状,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性特点,用笔墨营造了“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审美空间。
作者梁金渺
画家梁金渺始终把生活和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源泉”。他的艺术之路是基于传统之上的创造。她的作品具有中国画特有的山水精神,从中流露出自然与浩然之气和为山河立传的大气象,呈现出“笔墨没到气已吞”之声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画家的认真学习修炼所达到的高度。
作者梁金渺
文章作者提示:中国画有文学性,观赏传统山水画就要想到:画中无诗自有诗……的美学意境。
中国画的文学性在元代被文人推到了一个高潮,以元赵孟頫为首的文人士大夫倡导文人画, 反对南宋画风, 对院派画家马远, 夏圭等人对刚健的线条提出了批评。赵孟頫本是宋朝皇室的后裔,性情温顺平和,但他到元朝做官后又在皇帝身边,因此做事处处小心谨慎,南宋被元朝灭了,南人当然是元直接的敌人,赵为求自保, 反对南宋画风的人自然被皇帝大加赞赏。静观马夏等南宋院体画派用刚猛、狂放、刀砍斧劈式的皴法线条,表现出宋人对异族侵略者的某种仇恨的情绪,这当然不符合元代文人画的温润文雅的情调。再后来以黄公望为首的元代文人或隐居闹市,或回归山林,元代的文人们用诗书画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抒发内心的情感,常将隐逸的情怀,寄托在自然山川之中……于是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自然和文学紧密相连了。古今学者、文人、文学家们认为中国画应该是: 画不题诗自有诗, 即为“画乃有形之诗, 诗皆无形之画” 当然, 画不题诗,自有诗意是全靠画的精神内涵。
作者梁金渺
画家个人艺术简介
梁金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承王琦、陈宝全、戴振宇、王林、梁毕生、梁燕生等诸位恩师。现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兴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兴区美术家协会监事,北京大兴区文联理事,北京南海画院职业画家,首邑画派首批弟子。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和北京美协及区美协主办的展览,常年参加北京文联、区文联组织的公益文化艺术宣传交流活动。2020年成立梁金渺艺术工作室。
作者梁金渺
文章作者喜欢山水画中的那种:画中无诗自有诗!
黄公望在他的画中题诗云:“何处行来湖江流,思归凭倚隔溪舟,枫林无限深秋色,不动居人一点愁”,倪云林亦摘句云:“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可见黄公望的恬淡之心和倪瓒的孤高之意。明徐谓在他的画上题诗更有悲愤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而董其昌的弟子担当在画中题诗云:“天涯不可问,终于上高楼,谁识予怀抱,凭栏一片秋”入佛门后又表其空寂思想云:“落日多余气,吹来树影寒“等文句,都表达出旧文人内心的萧疏、冷逸、清寒的心境和愤懑而消极的情绪,即使还有积极的情绪,也仅限于以“绵里藏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常用“以少胜多, 化繁为简”的笔锋去开启中和之道的法门。除此而外,在封建社会当中,在许多落寞和压抑的文人心里,艺术的最大功能是可以拯救人心和抚慰人生。
文章作者介绍
冯德祥,1953年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年轻时就酷爱文学创作,并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而且涉猎颇广,对中国画、西画、文学创作、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造诣,尤其书法及绘画功底扎实,能够表现多种语境与题材。
后因工作关系放笔三十年,近年来退休又重新拾笔。
现为文化旅游部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2019年至2020年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在2021年4月经参展活动被国礼艺术家官网推荐具有“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