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丹华是一位对当代问题极为敏感的艺术家。十余年来,他以雕塑、装置的形式,以陶瓷材料语言来实现当代艺术的拓展方式。他心中有着用艺术来影响当代生活的理想,这个理想在不断点燃他的巨大艺术潜质。刘丹华出生在陶瓷世家,对陶瓷这种世界性的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没有按照陶瓷技艺的惯常模式进行创作,没有局限在已有的成果中,而是不断深度挖掘陶瓷语言的新的可能性,不断拓展陶瓷材料的外沿。从而将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含量的媒介推向更宽广的未来。
在我看来,地球内部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窑炉,地心在熔炼地球的物质。我们可以把山川、大地这些涌出地球表面的物质都看作陶瓷。而地球,也许就是最伟大的雕塑——一个陶瓷原理的雕塑,当然也许也这样看待宇宙中所有的星星。在新的时代,当我们对宇宙起源、对能量转换有着全新认知的时候,对待陶瓷、雕塑的文化眼光随之打开。不管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每天都可以看到光芒的太阳,他是一个强烈的象征符号,不断提示人们,地球是一个活物,并且仍然在不断地烧造之中。
烧造的概念固然宏大,陶瓷的历史资源固然丰富,但如何用最合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全新的观念,仍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在大约十年前的《图钉》系列作品中,刘丹华已经开始了明确的观念和材料语言探索——他将用全新的方式来面对博大的陶瓷历史和史所未有的当代问题。《图钉》系列是由数十个直径半米左右的超大图钉状单体雕塑构成,制作的技术难度不必赘述,全部是以传统陶瓷拉坯成型的方式完成,虽然失败率极高,但效果不同凡响。什么是高超的技艺——并不是浮在表面的炫技,而是最终让人能感觉到语言的千锤百炼,又似乎看不到技艺的存在,那才是高超的技艺。在这个重要的系列中,艺术家的个人气质也凸现出来。刘丹华的气质是敏锐而华丽的,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似有若无的尖锐感,这种尖锐感的所指并不具体,让人既能够感觉到真实的存在,又可以进入宏观的表述。在这个系列中,刘丹华首次尝试了单体复制组合的可能性。这种方式在《图钉》系列中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作品摆放的秩序和数量规模可以根据空间大小、空间气质的不同而调整。
这种单体重复方式的可能性探讨在他最近的《灰烬》系列中重现,但此次的表达更为充分、更为多变。《灰烬》系列使用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做花朵的独特技艺,但这最终薄如纸的陶瓷在刘丹华的手中出现了既脆弱、又坚硬的矛盾特质,与此同时,另一对矛盾也凸现出来——这些如纸屑灰烬般的作品仿佛既绵软如粉、又锋利如刀。
这是刘丹华将材料语言推向极致的最终效果,更是当代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延展。这个时代更加需要艺术来不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艺术来保护我们美好的好奇心,需要艺术来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来探究、反思这个初被认知的世界。刘丹华的《灰烬》系列中有的如烧成灰烬的书卷,有的如秋风扫地的落叶,还有的如淹没的文化遗迹。总之,这些作品既美丽、又凄凉,让观者联想到生与死、存在与幻灭,或者激情与沉默,这些相对的概念加强了作品中的矛盾感,让人挥之不去,陷入沉思。
所谓雕塑,既是造物,物从何来,从自然中来,从历史中来。刘丹华的《灰烬》系列在物质属性上属于金、木、水、火、土共同创造的陶瓷,这是人与自然对谈的一种方式,充满了哲学意味。而在精神属性上,则代表了刘丹华卓越的文化思考和哲学式的追问。这件作品隐含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艺术观,对物质和精神的理解。这些文化积淀,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达当代感受的珍贵资源。
艺术可以和哲学、文学、科学并行,相对独立地表达和阐释这个世界吗,刘丹华的作品展示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在这个更加需要艺术的时代,艺术也许能够帮助人们观看自然、审视内心、回望历史、面向当代。在这一点上,刘丹华的《灰烬》系列可以看作是一扇新的大门,让他走向无尽的艺术未来。
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