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忠康 || 二王的书法密码如何突破?

2022-01-02 18:39

1、如何打通五体?

第一。这个问题太高大上了,我没法回答,因为我没打通。初学者先掌握一两种书体的熟练运用,然后再铺开学学五种书体,五体之间相辅相成,对专业人士很重要。要打通估计需存一以贯之的道理。但真正打通的其实少之又少,历史上五体俱优的书家并不多,能擅两三种就不错了。这是高阶段要想的问题,初级阶段想这个不务实。但五体对学习技巧和审美的完善很重要,即使不精,也要广泛涉及很有必要。开始学不同书体还是各学各的,到一定阶段自然会融通的。


2.写二王用什么纸笔最佳?

具问题现在人特别注重。工具固然重要,不如功夫重要,想当初我们学书法就没什么好纸笔,拿破报纸就写。纸,现在普通的练习纸如毛边纸就可以,写二王忌用生纸。笔,狼毫、兼毫、羊毫都可以,但要有一定弹性,锋不能太长。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试用各种纸笔,体会材料的性能,这也是学习,就是得费钱。不同材料都可以表现不同的味道,要体会到。我近年来用的笔有宣和、千枝秀、晋风堂、艺云笔庄、刘广生、安邦、吴云辉等的狼毫,近来用一些羊毫,如日本回流的八十年代上海工艺的宿羊毫。


3.在临习王右军手札时,经常遇到炫技之笔,例如截锋(笔画突然变细)的笔画,我们在临帖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照搬。

二王及书谱有很多你说的这种截笔,是折纸造成的跳跃,可以学,有奇特味道。对经典,任何细节不能放过,都是有意味的,而且应该先迷信它,他们随便一个涂抹一根贼毫都是好的。二王孙过庭他们应该觉得这个挺好看,所以保留了,否则把纸抹平就没了。


4.我想問一下陳忠康老師: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我們總想追求個人風格,天天臨不同的帖本去尋找出路,除了與自己的文化修養藝術審美有關外還要怎樣做才更為有效?

还是先别追求个人风格吧。这个问题对初学者很有害。当今很多的所谓个人风格基本是没意义的。我自己的体会是学古时要无我,主观上消灭自己,古人才能进得去。一开始那个“我”是有毛病的,无需保留,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经过传统的洗礼,你再找到的那个我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学字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提高也是头脑、观念、学养、境界的共同提高过程,要建立一个大“我”的观念,才有希望找到有价值的个人风格。


5.我请教下陈老师 关于魏晋绞转笔法 是否可演示下 一直很困惑

绞转问题建议仔细看看邱振中老师的文章。他有个比喻,绞转像天空飘扬的彩带。我的理解是线条中段的换锋换面问题,笔毫不是平铺直叙的。唐以后,由于楷书影响,后人习惯于注意笔画两端的动作,而忽略笔画中间的变化。到清代为甚,一些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如包世臣反对中怯,而绞转可以避免中怯。关于绞转,在二王书法中其实也是部分用笔特征,要研习二王只关注这个还是不够的。


6.我想问书法艺术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循序渐进,不能越级,一个阶段干一个阶段的事,路就会走得远。


7.您好老师,关于写二王行书。初学者最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学习?

先要有楷书基础,最好是唐楷功夫。对笔头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快写慢写结合,然后,对二王行书有一定的理解就可以写了。


8.之前看陈忠康老师书《寒食帖》的视频,非常过瘾,我提个比较初级的问题:如何解决字型结构不准的问题,帖学笔法和碑学笔法有何异同?是否就是大字学碑,用篆隶笔法;小字学帖,用二王笔法?

字形不准要提高观察能力,人的眼睛经常会欺骗的,心细、反复观察对比字帖应该可以解决。但很多人眼睛有惰性的,不善于反思自己的能力。一般经过美术训练的眼睛会比较准。还有,观察要经常变换视点,不要老是用一种办法看字帖。

帖学和碑学我以为先学帖比较好,知道什么是自然书写,对“写”有深刻体会后可以学碑,避免写碑的描画涂抹。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体会不到他们的区别。

关于你说的大字学碑用篆隶法,小字写帖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帖也可以写大字的。



9.魏晋与明清如何嫁接?如何找到平衡点?
魏晋和明清甚至民国是书法史的不同板块,各有胜处,作为当代人,都要研究,不能偏废。不知道嫁接是何意思?所有的好书法,不管是碑是帖大字小字各种书体,它们都有共通的道理的。魏晋和明清好书法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找到共通性就可以了。

10. 请教陈教授:我看了您原本与创作的对比图片,非常惊叹!想请教一下,一个帖在您手上写上多少遍即可以用它的笔法创作,比如大王《频有哀祸》?
写多少遍可以用,不好说。有的看几眼就可以,有的写很多也没办法。还是基础问题吧,积学乃成。就像读书,很多学问大的人,读过很多书以后,遇到新书,就可以一目十行,因为他大脑已储存太多的知识点了,他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强。

11.请问陈老师:书法学到一定程度后,要从哪些方面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风格?往往临得越多越无可是从。
临得越多,如果没有消化能力确实会写乱,所以一般先练一帖,能灵活运用,建立初步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开拓路径,广泛参学。到一定程度,建立自己的风格。如何建立风格,因人而异。有传统共性,又有真正的新意,才算吧。当然,有时老师为了打开大家的书写能力,有意识的临很多字帖,那又临当别论了。

12、前段时间在国博看陈老师的展览,非常喜欢陈老师的小楷,希望陈老师能指点一下小楷的学习路径,并推荐一下法帖。
无需刻意练小楷,会太狭隘了,多练大字,偶尔写点小楷就行。小楷晋唐之间的写经,明清名家的都可以。


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有“延历敕定”朱文印。据鉴定,丧乱三帖为唐人摹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唐太宗所谓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此贴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来源:书法大气象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转发仅为交流,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作者:月雅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