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小聊中国画的审美精神性和艺术独特性

  中国古代文人画中所传导岀的“逸”味、幽寂孤美之境,在世界美术史中是独具的,画中透发着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清幽和高雅。这种情调、意趣,是我们在任何西方绘画中,都体味不到的。

  要深究,就话长了,是三言两言道不尽的。其中,就涉及到东方与西方人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自审美精神性的差异问题。

  西方人画的画叫“风景画”,中国人画的画叫“山水画”。前者重客观景致的再现,后者重客观物象带给自己的心理感受。

  此外,还有表现的手段和工具、材料的不同等等。

hdwPb35sTzdXmbcGSspWx4r8ZaFaJXlKI3zGn0MY.jpg

陶缸彩画《鹳鸟、魚和石斧》(新石器时代)

  人类各历史时期--从史前文明到当代文明;人类各地域的文明--从两河文明到爱琴海文明、尼罗河文明,到恒河文明,一直到黄河及长江文明,都有着自己独自发生的必然性。而中华文明,因着它所处地域的相对封闭,就更具有它强烈而鲜明的民族个性,并且经久不衰。

  譬如,自古以来,人和人交流,主要是靠语言,但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没有话剧这门艺术,有的是河北、山西梆子,豫剧、吕剧、赿剧,乃至后来的京剧,它们都是以唱为主。话剧,即“文明戏”,是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输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有的,大体和“月份牌画”的出现在同一时期。

HFRlwLQWYRntFO4sA1BrhWhTI2ibRtnsYEaiy1Yd.jpg

弋获画像砖(汉代)

  再譬如,一切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出立体的样子。但中国绘画却从未以光线去表现所面对的物象体积,而仅只是用线条,作为描绘的手段,但这线条在客观物象上并不存在。

  再譬如,明明物象在人的视觉中,是“近大远小”,但在中国绘画中,却偏偏被画成“近小远大”--把远处房子里的情景,也给拉到近前,勾描在了画面中,如众所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

  如此等等……

  中国艺术从史前的仰韶文化中,就带着自已明显的民族胎记--工匠们,在陶器上仅用点和线,就描绘出了与他们相生相伴的山川江河与万物生灵。

RT2Q7WaeYnmxymVYxGBXjiI0xfErHIUeD0xw6Fmq.jpg

兰亭雅集图(局部)文徽明作(明代)

  这种点与线的使用,也为后来的甲骨上的象形文字所承续下来,使之最终有了更为复杂的汉字,和为这片土地上所独有的绘画--所谓的“中国画”。

  我们如果一步步这样跟踪和分析下去,就会感觉到,中华的文化,就如一般般涓涓细流,很自如而自然地汇聚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一条大江和一条大河,最终都汹涌澎湃地奔向了大海。

  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由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民族,以各自独特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共同构筑起来的。

玉山 有感匆记

​2022.1.3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