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震启先生是近年来在书坛上异军突起的综合性人才。吴震启先生在书法界并不属于资深的老一辈书法名家,但他的书法“作派”,却是非常地道的“老派名流士绅”的风范,这使我们书法界的朋友看他,多了一份“沉稳”与“笃实”。不是风生水起、风起云涌的那种,也不是眉飞色舞、一言惊客的那种。
吴震启先生的书法,以尺牍小字最具才情。下笔舒卷自如,笔墨间拂拂出一种文士的优雅才情,尤其是点画皆出于魏晋,法度井然,一见即知有十年寒窗的苦功。但如魏晋之钟张二王,仅仅有苦功又是不够的,没有才情勃发,没有一种“风度”的幻化而入,没有“意气”的助推,仅仅是功力,中规中矩,仍缺乏生动的意态与生命感。吴震启先生能从才情勃发处着力,以情态制功力,在小字行狎书方面展现出自己的书法意态,显然有独出机抒之妙。而再推开扩大之,从作为核心技法的魏晋二王出发,兼括北宋苏米手札之风,与元明以降许多书法家顺手写来的信札尺牍之风气,无论在外观形式与内在意蕴上皆有其广覆盖、多层面的特定优势,在魏晋核心中取其精要,在宋元以下取其丰瞻,是以一种宏观的取法视野,几乎为尺牍书法立一转语、树一标杆。象这样的方法,是许多浅尝辄止、或只注重外貌而不究其历史的书法家们所未能望其项背的。
吴震启先生的知识结构,在当代书法界有其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概而言之,他是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诗赋,和最新潮的文学样式:博客。同时构筑起他的“别样”的书法文化背景。
祖籍山东这诗书礼乐之乡,山东,饱受传统文化的薰染,即使是在农村,“诗书传家”仍然是山东这一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地的普遍理想。这表明吴震启先生的生命遗传密码中,先天地即具有对中国古代文化、文明、文学的亲近感。生于燕赵地处京畿,而承德文化又属皇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之地。一旦有后天条件配合,他的诗赋天赋便极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吴震启先生首先作为诗人能自立于世。迄今为止6000多首诗,表明古典诗赋作为一种话语系统,已经完完全全地融合到他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思想行为中去,构成了他的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内容”。每有感触、每有经历、每有郁勃不平之气、每有欢欣鼓舞之兴,他下意识地都会以“诗”言其志。诗已是与吴震启先生浑然一体、不可须臾离去的一个“生命要素”。
仅仅说吴震启先生诗做得多做得好,或许仍属皮相之见,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换移”。古典诗词歌赋作为一种“文学”,其生命在当下的白话文时代,其实已经终结。今天人看古诗词,其实是在看一种已经逝去的风度与语汇。它与当代人的思维、行为、生活环境,其实已经不再有密切的直接的关系。换言之,我们已经不再“必需”古代诗词,许多今天人也在吟诗作赋,但它显然不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与文化的必需,而只是偶然兴起的某种特定趣味和偶然的“有感而发”。而在白话文行世百年,“言文一致”百年的今天,我们对古典诗赋的把握越来越肤浅而“快餐化”,真要以古诗词来写作,许多书法界人士也很难胜任,缺乏精彩亮点,多见矫揉造作之弊,生硬凑泊、雕虫小技,或视古诗词如白话文的顺口溜快板书者,触目皆是。
以此来看吴震启先生的诗,却是有非常正宗的派头和信手拈来的圆融自然。6000首诗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吴震启先生不以诗为附庸风雅的矫揉造作,而是视为生命的一部份,出处行藏、喜怒哀乐,一寓于诗。这使得他的诗堪称“诗史”,成为他生命历程中的真实记录,而且,是一部全记录。在当代书法界,象他这样“以诗为史”,用古典格律诗为自己生涯作全记录的书法家,不说绝无仅有,至少是十分罕见的。他的“诗史”和我们偶尔以诗吟咏应景的一般观念,相去千里,足以彰显出吴震启先生的独特之处。
按理说,这样一位以诗为生命命脉的书法家,应该是一位不无“迂腐老朽”、头脑“冬烘”、思想保守的落伍者。但以我对吴震启先生的了解,却又全不尽然。不但不尽然,,甚至是大出意外,吴震启先生创造出另一个当代书法家中无法企及的指标,一度令我们许多朋友瞠目结舌。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书法家对于互联网仍然是十分陌生、漠不关心的。依仗于高科技而构成的信息社会,又称“网络社会”。网络的进入中国,不过十余年时间。由于它的文字处理方式与书法家恪守的“书写”“手写”行为完全南辕北辙,相去千里,书法家应该是在所有行业中对互联网抵触最烈、拒绝最显的一类。粗粗估计,书法家中90%,尤其中年以上书法家的98%,是即使在今天也从不上网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书法家严重视为“异已”而坚决排斥的互联网,却成了“先知先觉”的先驱者吴震启先生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吴震启诗歌书法博客”,曾经被评为互联网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十大博客”。他对于网络资讯的迅速吸收,他通过网络推出的博客,几乎成了吴震启先生书法家形象的另一个独特的定位和目标指向。
向一些大的综合性网站作过调查,能够在网络上叱咤风云且有十余年投入还具有品牌效应的、吴震启先生可谓首屈一指。甚至在书法家中,达到这样程度的,他可能是唯一一个在网络世界里的够级别者。
一个从小热衷于古典诗词的老派士大夫,一个在新兴网络信息平台上叱咤风云的“潮人”,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怎么也难以统一到一个人身上,以此来看吴震启先生,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到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难能可贵”。他的在当代书法界、在某一个侧面看显然是无法取代的唯一性。古典“诗史”、“博客”名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是如此奇怪地混合于吴震启先生的头脑里、行为中。这样的文化积累方法,在今天的书法界,显然是十分稀罕十分珍贵的。它的示范、“模型”的意义,有时会远远大于它作为一个个体书法家的意义。
以此来看吴震启先生的书法创作,有一些结论便会自然凸现出来。比如以他的古诗词修为,他对书法的经典与古代法帖名碑必定十分重视,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并蒂莲”,不可能重此而轻彼。因此他的遍临百家,以古经典为自身创造之经纬,是必然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古典法帖名碑中的技法极其多变,丰富之极,目前吴震启先生已有相当娴熟的掌握,但对各项书法技法的“独门武功”齐头并进,大范围、广覆盖地展开,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挥洒,一旦吴震启先生以“诗史”的态度来对待“书史”,笔下彰现书法史各类经典技法并且运用自如,则他的努力必定还会有一个更大的显现。目前他作为书坛名家,是众所周知世所公认的;但要由名家转换为大家,则还须拓宽经典技法的“底盘”,以史的眼光来更慎重也更开放地对待之。换言之,是以他对诗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密无间,重新面对他的书法,则目前的以魏晋二王核心笔法、宋人手札之法虽然足成名家,但今后要提升成为大家的,必是他的目前立场再上升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甚至也无妨是非一相而是自然派生为“万相”,这样就必能于书法技法古典传承中别开一生面。既然体现他的诗人、文士之雅,又能表现他作为书法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又以他的网络名人、博客新潮的形象,对各种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一定乐于接纳也善于接纳。这种极具开放性的潜质,一定会让他作为一个书法名家具有不断前行、不断进取的素质。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与网络传播时代,当代书法家的大多数仍然缺少直面正视的勇气与妥善应对的办法,吴震启先生在书法家中,已属于“得风气之先”的前驱性人物,并以此使书法界刮目相看,那么这种灵活迅捷、准确及时的信息捕捉能力,一定会反馈、投射到他的书法创作中来,从而使他在寻求书法创新、突破、构建、开拓等方面,一定也会“得风气之先”,从而趟出一条其他书法家无法想象的新的创新之路来。而在此中,我以为吴震启先生身上最珍贵的、也是许多固步自封的书法家们普遍缺乏的素质:对新事物的探究兴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了它,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有可能成为有成就的名家甚至是大家,有了它,书法家再也毋须自惭形秽,觉得在已有百年近代史的其他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影视、新媒体艺术家面前矮人一等,诚然,我们的迟滞和晚起是历史事实,但我们对书法创新的探究,却与其他艺术处于同一个时间出发点上,只要不固步自封、不懒惰懈怠,不保守僵化,认真扎实地付出我们的探索努力,则当代书法的走向成功,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倘如是,吴震启先生这样的书法家的存在,也才更有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
深厚的诗赋文史背景,敏锐的网络博客触角,再将其落实到书法的继承与创造上,这是我们对吴震启先生能够寄予厚望的理由与依据。
2010年7月22日稿
作者:蒋亦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