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9-24 14:30
蓼萧
你给自己起的名字是“蓼萧”,出自《诗经》中《小雅·蓼萧》,为什么会给自己,取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含义与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联系吗?关于名字也没什么可说的,我家是北方典型的1945年后的传统家庭,妈妈嫁过去没什么发言权,爷爷是抗日英雄,没什么文化却很受人尊重,所以我们姊妹的名字都很难听,大学毕业后我给自己改了名字,妈妈很赞成还帮我改了户口。蓼大概是长在水边的一种草,当时刘文典讲红楼梦时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蓼汀花溆”,但也并不觉得这和创作有什么联系,古代文化阶级人们总给自己不同的字,一辈子根据人生阶段的不同会有几个到几十个字,我觉得挺好的。现在也那样就好了从你给自己起的古典的名字可以看出,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史很喜爱和了解,而你又是画西画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作用在你身上,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喜爱是真的,但很惭愧真的不大了解,对西方的也一样不了解,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相同的尴尬境况,我是学习油画的,它与我们古代文人画从形式上完全不同,在面对不同文化传统和观念时,当你慢慢理解一个跟你不同的,甚至敌对的相距非常遥远的文化,你最后发现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好东西,我们这个时代就在这种融合和冲突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更何况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也同样陌生,一样需要不断学习和比对,《诗人哲学家系列》
你的这些油画作品,好像隐隐约约有一种水墨的感觉,这是你有意为之吗?我并不知道有水墨的感觉,别人都在这样说,我更多喜欢画笔画布颜料之间与运笔产生的手感,绘画的过程是我享受的,最后呈现的气息与绘画过程有关,但更多取决于审美和观念你很喜欢刻画单一的人物或物体,这是因为你更关注个体的命运还是有些别的意图?我努力把人当静物一样刻画,这样我和被画对象之间有一种距离感,我远远地刻画我看到的世界和我对他们的理解。《想象或感觉 领悟》
你笔下的人物都是面无表情的,比如《想象或感觉 领悟》系列里那些人,有点压抑、忧郁、茫然甚至颓废,这似乎是源于你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这种自我审视的动机和结果都是什么?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就是认识自己,确立自己,这是个基础,然而作品里表达的未必是这个,我觉得有自我审视的一部分,但更多是在传达我作为个体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关于《无足轻重》系列,“足”或“鞋”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意向,在创作这个系列的时候你脑子里在想什么?这个是我比《想象或感觉 领悟》系列更喜欢的一部分,因为画人无论如何会把自己带进去更多,但画人的肢体就会好很多,它与人天然的有联系却又更像静物,这个系列我还会再深入,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脚,同时也谦卑下来感觉到上帝与万有。《无足轻重的》系列
你作品的风格有过怎么的变化,现在想没想过改变或者进行一些新的突破?我的风格不是固定的,你看到的是2013年后的作品,之前也经历过几个阶段的怀疑 摸索然后确定再怀疑,现在是暂时的一种确定,暂时感觉挺对的,但是我们活着就是这样,像是一个杯子,不断的被倒满又腾空,创作也一样,我喜欢停下来审视自己,也喜欢改变,希望不断被改变,未来是未知的,但每一点改变终究会留下些精华遇到过创作的瓶颈吗?原因是什么?创作的瓶颈就是整个认知的瓶颈,生活的瓶颈,困惑直接会体现在作品上,从2009到2013年始终是瓶颈状态,2009年我的第一个个展在上海,那是对整个学生时代思维的一个总结,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摸索过程,试图寻找和确定自己,这是通过不断的向外看不断的自我否定完成的,痛苦是必然的,站在米字路口找不到自己该走的路水彩小品
你的作品一贯都是偏向灰色,压抑的,市场反响怎么样?你怎么看你的艺术创作和市场认可之间的关系?被人认可终究会让人喜悦,但首先要被自己认可,我不知道别人看作品时觉得压抑,首先要遵照自己的意图吧,至于别人,气味相投的自然会凑过来,如果不喜欢我也不想在意,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来源:墙报-人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