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9-24 14:47
蓼萧不仅希望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她自我,同时还能看到她不能认识、或者努力在认识的另一个自我。他们既有关系,又分离。我们可能会认为她的作品题材与同性恋有关系,但实际上她的作品题材是双重的我。是在“不是我,又是我”这样一个关系当中展开的。
《诗人哲学家系列》
蓼萧是一个很有才气,而且知道如何运用油画语言去表达自己想法的年轻艺术家。她的画好像有故事,但主要是心理故事。我们可以从她的画面中感受到伤感、悲痛、放纵或者欢乐等诸多情绪,但这些不是蓼萧的目的。因为,蓼萧完全无意于煽情。相反,极力想在这些“人情世故”背后挖掘出什么思考和洞见。所以,这种心理叙事不是来自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而是来源于画面的整体语言。然而,她的叙事方式又不同于流行的符号象征式的表现方法。比如将某几类符号并列,通过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现某种寓意。而蓼萧不是这样,她的叙事依赖“私密性”和“个人化”。这非常重要,因为今天,符号象征已经沦为不证自明的教条,观念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那里面缺乏真诚。《无足轻重的》系列
所以,蓼萧只面对自己,面对画面。只对自己和画面负责。也就是对真诚负责。所以,蓼萧要调动所有的绘画因素,色彩、笔触、运动、气氛等等去捕捉那个世界。她非常执着地思考着的自己和她周围的世界。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深入思考,这个“私密性”和“个人化”使得她的画面呈现出某种神秘性。因为,蓼萧不是要直白地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个人的生活故事。蓼萧不仅希望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她自我,同时还能看到她不能认识、或者努力在认识的另一个自我。他们既有关系,又分离。我们可能会认为她的作品题材与同性恋有关系,但实际上她的作品题材是双重的我。是在“不是我,又是我”这样一个关系当中展开的。她作品的丰富性恰恰是在“我”和“非我”之间发生的一种或排斥、或亲昵的复杂关系。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关于同性恋的社会题材。水彩小品
认识这种“我和非我”的关系,本身是一种有关人生的冥想。我认为通过认识自我而展开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这是中国当代的绘画当中特别需要的一份真诚。因为如果画面只是追求一种时尚,追求画面的色彩对人们的视觉冲击,以及画面表达出来的煽情故事,而忘掉了真诚,那么也就忘掉了绘画的灵魂,蓼萧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当然,她早期在表现手法上讲故事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画面中的各种细节、形象也比较多,那个时候她可能还多多少少受到一些符号性的影响,我感觉最近她的作品越来越纯粹了,少了一些有意,多了一种不经意,而且她开始有能力让观者在自然运动的笔触和似乎现实的场景感到一种不经意,我和非我同处“现实”当中,看上去既真实又不真实。蓼萧作品中所表现的“我与非我”的丰富性及其背后的真诚是非常有价值的。来源:墙报-人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