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5 11:56
展览时间:
2015-04-26~2015-06-03
开幕时间:
2015-04-26 20:00
展览城市:
云南
展览地址:
存在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
昆明龙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存在艺术空间
策 展 人:
薛滔
展览介绍:
从本质上讲,绘画是一种制造幻觉的工作。无论绘画承载了多少历史的、宗教的、甚至是社会批判或环境美化的价值与意义,它仍然是一个制造幻觉的工作。从人类远古祖先在岩石上和洞窟中刻下或涂抹出第一划开始,到达芬奇利用焦点透视和明暗过度法制造的逼真画面,再到塞尚、梵高以后的表现主义,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二维平面上制造一个虚假的真实替代物。
对于再现客观世界的写实绘画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力求画面达到与描绘对象完全的一致,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寻求真相,保持客观的工作。因此,数百年来,欧洲都在延续达芬奇贡献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绘画。这项工作在照相机发明以后面临严峻考验,照相机的精确成像,让写实绘画的艺术家几乎崩溃,他们发现他们力求达到的真实性,被机械技术无情的实现了,写实绘画的意义开始受到质疑。有些艺术家开始强调绘画所呈现的真实性不是再现客观世界的现实真实,而是表现主观世界的精神真实。于是另一种真实被创造出来——主观的真实,也就是精神世界的真实,这种真实是照相机无法做到的,于是在一百年前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一段表现主义的历史。最早开始这项工作的塞尚、梵高等艺术家,成为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英雄。
而即便是这种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的绘画,在今天来看也是虚幻的,谁能真正相信在你对面的那张画布上是真实的精神世界,它只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虚幻色彩线条与笔触的组合而已。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就看穿了这一事实,所以在一千多年来说,中国的绘画总是在描绘“意境”这种既虚幻飘渺又捉摸不定的东西。中国的画家从来不相信绘画是一种可以达到真实的工具,他们采取一种特殊的观看方式“散点透视”来画画,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在二维平面上表达出多维的虚幻的时空关系。这几天,一个叫大卫•霍克尼的英国人在中国展览,他被中国古代的工作方式深深吸引,并创作出“逆转透视”的作品(一个同时存在多个消失点的画面),他认为这种绘画方式是更接近真实的。实际上呢,他的作品除了增加表面的虚假感,并没能让人从中得到与真实有关的更多信息。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艺术家热爱绘画,执着于绘画过程,这本身是否也是一个寻找幻觉的过程,艺术家是否在通过绘画过程来进行自我麻醉呢?因为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表明,世界上存在着大量吃不饱饭但依然酷爱绘画并坚持不懈的艺术家。为什么,他们为什么在极度贫困中还保持对艺术如此的痴迷,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
那么,现在我们得知,绘画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制造幻觉的工作,通过手,用手制造。所以,今天大家在这里看到了“手造幻觉”的展览。这个展览是丁章玉近几年来的工作成果。丁章玉日常的工作是在学校教书,这份工作为他提供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物质保障。绘画除了浪费他的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哪怕一点点的现实利益,在昆明这样一座中国边疆城市,画画只能意味着自娱自乐。在这样的情景中,丁章玉大量的绘画表达了什么?这是否可以被认为他通过创作来进行的自我陶醉,或者就是自我麻醉呢。
丁章玉的画大多以风景为主,他并不想通过绘画来还原真实的景观。他在大学时学的是摄影专业,对于自然界的真实他是有最基本的工具认知的。他创造大量的风景画是为了体验“爽”的感觉,在绘画过程中体验这种爽他觉得非常过瘾,他甚至要把这种独特体验与人分享。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又怎能体会得到他绘画过程中的特殊感受呢。一旦绘画完成,他便掉入极度空洞的现实生活中。喝酒,熬夜,稍微的偶尔颓废,焦虑,或者慌张,失恋,为了赚钱而盲目投资,最终被骗等等。这些是我了解到的他的基本生活状态,这些状态不一定对了解他的作品会有帮助,而通常我们又不能离开艺术家的生活来抽象的了解作品。但无论如何我始终觉得,创作与生活很多时候,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是分离的,特别是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中国社会,这种分离更增加了艺术创作的虚幻感。而人类似乎是一直在制造一个虚幻的生存体验,我们创建的各种体系,各种无中生有的城市,各种虚拟的信息交流工具与平台等等。
那么,是否有一种真正的真实存在呢?这是一个想多了就会头疼的问题。好吧,让我们回到丁章玉的绘画,一个以风景为契机的手造幻觉,目前正呈现在大家眼前。我能说的,有效的,也许仅仅只能是这样。
(本文作者:薛滔)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