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5 22:33
4月25日,沈勤&陈琦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亚洲艺术中心开幕,现场沉静清新,在当下的艺术展中呈现出了一份特有的纯粹。
“沈勤和陈琦,两位当代艺术家,近年随着绘画成就的日益彰显,在中国当代画坛呈上升之势,人们注视他俩的视线渐渐地要转换为仰视了。”本次展出了沈勤的“田”、“园”两个体裁的水墨作品和陈琦以水纹和云图为主的水印版画作品。这也是时隔两年,两位南京艺术家又一次“邂逅”。
沈勤《一支荷》35*140cm 水墨设色纸本
陈琦《誓言》水印版画79·119,2014年
两人多年来递进嬗变的历程极为有趣:沈勤自“八五”新潮的宏大叙事,一步一步,由隆重苍凉,而舒朗轻盈,而脆弱失重,将强力支撑的硬壳逐渐剥离,顺应内心召唤,进入纯净超脱境界。他似乎做的是“减法”。
陈琦《时间简谱NO.17》 直径37cm 水印版画
陈琦《云图十之二》 100x60cm 水印版画
陈琦《阿拉伯》 85x85cm 水印版画
陈琦则相反,早年清新恬淡的水印小品,到优雅庄凝的古琴荷花,再到大开大合的水纹虫洞。最近闻说正在构建四十米长的《时间简谱•呼吸的墙》装置,集雕刻、建筑、灯光于一体,其跨界的能力与野心,坦露无疑。陈做的是“加法。”
关于选择沈勤和陈琦这两位看似差别很大的艺术家的原因,钱大经表示“他们对本体审美的重视,作品的深度,审美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上非常的有共鸣。同时,两位艺术家基本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的创作状态,对于当代艺术的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画面上喧嚣的、功利的、市场的东西少一些,非常的纯粹和干净。” 钱大经希望可以通过作品本身表达出来的真诚和感情去感动观者。
“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这是夏加尔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对于乡愁的描绘,无独有偶,这种“乡愁”也体现在沈勤的作品中。
沈勤《瓷器NO.2》 68*49cm 水墨设色纸本
沈勤《黑水墨—村》 137*27cm 水墨设色纸本
沈勤《水田No.1》50x81cm 水墨设色纸本
沈勤《水田No.2》 70x56cm 水墨设色纸本
展出的沈勤作品基本上都是2000年后集中创作的两个体裁的水墨作品“田”和“园”,“作为一个南方人,住在一个北方的城市,所有的地貌,所有的气候,所有的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长期生活在石家庄的南京人沈勤在人到中年后,面对这种“乡愁”只能通过画面中的“水田”、“园林”、“太湖石”这些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元素来表达。
水墨作品《村》继承了85时期硬边的绘画风格,而《水田》系列作品画面上展现出宋画对于沈勤笔墨语言的把控的影响,但是画面当中都有温雅、清新、秀润的气息这与之前在八五时期的画面结构宏大坚挺,深刻冷峻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就像钱大经所说的:“谁曾想到,沈勤有‘薄弱蝉翼的未来’。”
陈琦的水印版画的版画技术,尤其是水印技术无与伦比,他的作品有带有很强的工业感和设计感,但是非常的坚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需要去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而这也是他艺术追求的一种表达。正如陈琦自己表述:“你的观念诉求,你在作品中想表现的力度有多强烈,它后面都需要很坚实的东西去支撑,这种坚实的东西可以是技术,可以是对材料的驾驭,也可以是对尺度的把握,这些东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劳动量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精神的投入,你在作品中投入的东西是不会消失,它会爆发。”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7号。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周文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