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生代铁匠

2015-05-22 11:09

大沐文/图

日月星辰几多变迁,若论起打铁匠,这真是一个遥远的身份。

熊熊火焰烤红了赤着膀子的壮汉,随着臂膀有力的挥舞,传来叮叮当当的金属之声。当烫红的剑刃伸至水中,一阵“刺啦啦”。打铁匠流着汗水,大碗喝酒。这样的场景似乎只能从电影中瞥见。但苏州,却仍然有着一位执着的打铁匠——赵宏。这个凤毛麟角的身份给他带来几许神秘感。

推开赵宏工作室的大门,他正在埋头打铁,突然想起钟会拜见林下之士嵇康时,也是炉火熊熊,嵇康手起锤落。在崭新的南环新村西侧,有一小块未被拆迁的小区,赵宏用五十六平方米给自己规划出了一方雅洁的铁匠铺。书房的橱架摆放着他亲手所做的铁器及铠甲,此地亦可会客;院落清风徐徐,种着几竿清瘦的修竹,养着一只八哥;隔壁的工作室有条不紊,墙上挂着打铁所用的工具,一一排列,整洁有序。

赵宏一日的生活便是如此拉开帷幕:晨起来到工作室,打扫院落,泡茶,便开始手上的活计。连续几个小时专注的投入足以见得他对铁的沉迷,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不同于想象中的铁匠,赵宏其实是个儒雅翩翩的文人。也不同于传统农耕社会,打铁所做的是农具物,赵宏做的其实是文房雅玩,他将铁融入了当下的雅趣生活。

爱好制作铠甲的赵宏曾接触铜、银等材料,但他对铁器情有独钟。他说:“铁的气息更好更质朴。”中国是个以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度,从《诗经》中可以读到许多有关劳作的句子。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他们过着单纯质朴的生活。而农民生产工具都以铁为主,劳具赐予人们食物,故铁带给人们温度。它跟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所以觉得亲切,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审美。

几案摆着赵宏的作品,茶则一套,香炉一个。目光不由被铁打的茶托吸引,流动的线条简洁大气,转角处的处理细微又独到。处理尖角的地方必须使用各种榔头才能使其到位。

茶托散发一股静默的美,但最迷人的莫过于上面的肌理。赵宏解释,虽然作品原材料只是普通的铁片,但融入了“铁打出”这个手艺活儿,即将最初铠甲上的工艺转到茶道具上。将3毫米的铁片打成1毫米,令其表面经向改变,便不容易生锈。冷兵器时代,制作铠甲和兵器皆是各国最高超的手艺人。一旦战争结束,这些精工的手艺人就做生活器具,将铠甲上的工艺转化到生活上来。

清代的《帝城花样·春姗传》道:“诸名士方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可见铁如意曾是古代的雅玩。因为铁做成器物极其不易,故涉及铁的器物,规格都极高。银器、铜器均可批量压制,唯有铁不能复制,只好一点点打出来,消耗大量心血。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