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老窑瓷 | 钧瓷汉扁壶造型源考

2015-05-23 18:01

  2014年6月,《禹州大事月报》刊登了一幅神垕红远钧瓷坊制作的钧瓷汉扁壶。其造型奇特挺拔,器形线面屈曲和谐,寓潇洒于纤巧中,形虽扁而气度却昂,刚柔相济,粗犷中豪气盎然,小巧的嘴与小圆把,配置壶体,端庄而秀美,这样朴致、凝重的小壶,正是文人学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是当代钧瓷壶中的神品。同时,汉扁壶精致的工艺、良好的实用性、绝佳的窑变效果深受茗钧爱好者的好评。由于钧瓷茶具大多来源于唐代水注,宋代、元代执壶,扁壶器形相对较少。所以,也引发了茗钧界对钧瓷扁壶造型的争论。
  汉扁壶壶形扁圆,肩和腹部上下分折,从折线处上收敛至口、底,浅圈足,底部圆韵而丰满,肩有圆棱,口与肩平滑舒展,平盖,盖边饰圆弧线,扁圆钮,形成大小对比。腹肩口产生曲折刚劲的张力,大平盖使整壶端庄沉稳。短方流,嘴微曲,小圆把向外拉出,嘴侧肩与把侧形成一条气贯全壶的流线,相互呼应,生动而自然。细细审视,此壶每一条纹饰从肩线至流线均一气呵成,线条顺畅,气韵生动,其盖、流、把均处理得气度严谨,胎泥亦精炼细腻。
  钧瓷汉扁壶施烧成难度极高的铜蓝釉,成色以蓝紫为主。其中大平盖铜蓝与金斑分成,盖沿一周窑变出较为均匀地金星、金点。整圈扁腹铜蓝与紫红斑相间,充分展现钧釉的七彩斑斓。整器显得质朴大气,造型雅致,简洁厚重,工艺称佳,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扁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陶瓷扁壶造型来源于青铜器。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已经很精美了(见藏于史密斯博物馆的战国扁壶)。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的扁壶“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为什么春秋时期与西周相比器物造型出现了突变呢?河南省社科院任崇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至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从时间上看,经过夏商周三代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不光是语言、人种的变化,使用器具也必然会有互相的借鉴和演变。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是两个对手之间也会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综上所述,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都不能挡住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生活用具等。具体到扁壶来说,那就是少说民族的日用器具——水(酒)囊。《土尔扈特部落史》的记录详细记载了蒙古族先民水囊的制作方法:“蒙古土尔扈特人盛酒皮囊,用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制作时首先剃光皮子上的毛,压上精美的图案,在坑里烟熏十天左右,这样就制成了长期不腐烂不发臭,而且有异香的皮革。将皮革用香肠线缝实,再用牲畜骨胶将针眼里外抹密实即成。酒囊大的可盛50-60公斤,小的可盛1公斤。具有不走味,不撒酒,不怕挤压,不怕摔打,不怕颠簸的优点,便于驼背上,马背上携带。一个酒囊可用70-80年,传至三代。每一家祖父祖母要替未来的孙子制作2-3个酒囊做为遗传纪念,不送给别人。有的客人如果不懂客人的习俗想要,会得到说明式的婉拒。土尔扈特人的酒囊也从不制作往外卖。“囊”,口袋的意思,盛入水后形状扁圆。形状扁圆不占空间,背负在腰间或是驼在牲畜上都比较方便,用兽皮制作,取材容易。考古资料显示,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上述两点说明,扁器的造型非常适合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使用。中原汉族人为定居生活,从他们的使用习惯来看,并不以方便为首要目标。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以容量大,便于使用,取材方便是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装饰,祭祀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也都是从实用器皿发展而来的。汉族人制作盛器材质以陶和金属为主。以青铜器或陶器制作扁壶会出现容量小,摆放不稳定的结果。所以,无论是为了抽象的表现美观,还是实际使用来说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发明出这种造型。至此,大致可以说春秋时期的铜扁壶就是从少数民族的实用盛器“囊”借鉴而来。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时大彬创作的玉兰花瓣、印包、僧帽等壶的造型都是通过借鉴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炼抽象而来的。
  在已经公开的发掘资料中,唐宋金元诸时期尚无钧瓷扁壶器型出土。笔者收集到的元明清代钧窑茶具残片中,个别标本弧度相近,因无法复原而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古代钧瓷扁壶是否存在尚有待新的考古资料证明。20世纪70——80年代,钧窑彩釉瓷日用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教授、专家设计了一大批钧瓷茶具、酒具等造型,为汉扁壶茶器的出现或恢复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钧瓷茶具、酒具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钧瓷界的两大支柱。茗钧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茶具的实用性,因为历史上的青铜或陶瓷扁壶多做酒壶用,不必频繁的淋水,冲洗,也不必考虑到功夫茶冲泡时候壶身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上的影响,以及出水和容量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扁壶”是陶瓷茶具手工成型中最难的器型,业内有“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之说,从手拉圆弧成型,然后仅凭拉坯工的眼力和神助的双手一分一分的下收,力要匀,扁又不能塌,还要考虑烧成后纵横两方面的收缩比,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钧瓷扁壶的造型,首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茶,而且使用时摆放更加稳定,大口盖便于倾倒残茶,小容量是文人雅士人手一壶,不但洁净卫生、高贵雅致,而且便于茶友斗壶。三五好友,品茗赏钧,天青月白、紫玉铜蓝,真正把钧瓷的天地之大美发挥到了极致。
  汉扁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她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从少数民族的皮具到汉族的青铜器——陶瓷,从马背上的实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学士茶席上闲远悠思的雅玩,从盛水酒到注满幽香的茶汤,皮具粗犷的美,通过钧瓷转变为了含蓄,高贵,典雅。她随着历史一路演变而来。一次次华丽的转身,一次次与大汉民族的贴近,终于融入中原传统陶瓷,成为钧瓷茶器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作者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陶瓷委员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