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具象写实绘画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转换

2015-05-23 18:11

夏理斌《佳佳》60x8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近期《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示了一百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具象油画的发展,具象写实油画的话题重新被关注。中国的具象写实油画的创作群体庞大,尤其是经历学院孵化、浸淫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从学术和市场的角度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进入具象写实,了解物象之下的真实指向,是观者读懂具象写实绘画的必要条件。曾经有观众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很不屑,反问观众:“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听得懂吗?”观众哑口无言了。如果今天观众依然把着眼点放在题材或者绘画内容上显然毕加索遇到的问题会重蹈覆辙。具象写实绘画在中国的学院教育中依然占主流,今天的多元环境下也为具象写实绘画打开了通向多种可能的机会。

  艺术家的作品普遍呈现越来越个人化的趋势。在装置多媒体等媒介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同时,如果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依然停留在“像不像”的审美阶段,不仅当代艺术看不懂,具象写实的作品也依然是“看不懂”。

  对社会现实的感受与转换

  张恒看来虽然自己也是在具象写实绘画的范畴内,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革,需要找到合适的绘画语言,如何把对现实的体验转化出来。“中国是现实版的魔幻现实主义,人心变化太大了,我们从学生的状态到面对生存中的压力,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就摆在我们面前的,如果说转世需要死过一回,但中国人现在活着就已经转世了,可能十年当中你已经来回好几回了。我更努力地去寻找当代人在这种迷茫和困惑中的状态。”

  夏理斌从自己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感到,具象写实绘画的好画家也会被扎实的基本功给束缚住。如何找到表达的突破口,不被绘画技巧限制对语言的探索,寻找语言的规律是自己解决具象写实绘画问题的路径。这个也是因为我们几个人都是从美术学院这么多年的受教育出来,实际上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间大家我们自身都在思考作为一种基本功、语言、规律这几个词也是经常蹦出来的,哪些属于是基本功的范畴,哪些是属于规律性的范畴,实际上就是说语言是重在表达的,比如说我现在特别生气,实际上坐那儿没有肢体语言和没有口头的表达语言的话这种生气的状态是传递不出来的,画家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和精神,要通过绘画的这种语言去表达。我能否从语言的脚步去重新梳理西方绘画史,能否从语言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的绘画史,或者是文学史,或者是其他的脉络,这里边的语言规律有时候就会一目了然,或者通过一定的研究和一定的梳理,语言就慢慢呈现出来,要穿越表象。不在于一张画,不在一个烟斗,而是在烟斗后面艺术家的思考或者是艺术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