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笔者在省城南文化宫古玩市场捡得一件钧窑罐.。后来,放到网上,得到了资深瓷器收藏家的肯定,他们是:广东品一品、太原李勇、上海李润臣和碣山人等,尤其以中藏网版主、资深鉴赏家为代表的收藏家的一致认可,认为是宋代、辽金和元代,但,也有一些收藏人士持不同观点。
由于笔者是瓷器收藏的业余爱好者,对于藏品的窑口一直没有奢望、也不敢探究。当然,对于值得一探究竟的藏品,能够得到正确窑口分析和判断,对于藏品和藏品的持有人自然是有益的。
最近,笔者见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撰写的《钧窑始烧年代考》一文,颇受启发。在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时,秦大树教授是参与者,《钧窑始烧年代考》一文就是这次考古后的学术论著。现在,笔者尝试用专家亲自考古的实践、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判断藏品钧窑朱砂红罐的窑口,力求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考证。
藏品钧窑朱砂红罐高12.6厘米,直径12.5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6.3厘米。罐内施天青色釉,罐体外整体施以朱砂红釉,同时桔皮纹特征明显; “此期的产品以青瓷器为主,其次是素胎器、钧瓷,另有很少量的黑釉、白釉瓷器和陶器。根据对DT3 两层的统计, 青釉瓷占5014 % , 素胎坯件占3018 % , 钧釉瓷占1411 % , 白瓷占217 % , 黑釉器占113 %。器类比较丰富, 有碗、盘、洗、盒、盆、注壶、罐、瓶、香炉、熏炉、器盖、灯、枕等。主要生产小件器物, 但制作精良、规整”;“此期还发现了内施天青釉, 外施红釉的器物, 覆盖外壁的红釉颜色秀美娇妍” ;“这种整体红色釉的器物更少见,……这种红色釉的器物仅在最早的地层中出土, 稍后就停止了生产”( 《钧窑始烧年代考》秦大树);口部釉薄处呈深赭绿色;高圈足,墙外偏,平底施芝麻酱釉,底部“三”字款,“特别是, 钧釉的精品器物上常在足底等少量未施釉的部分, 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 十分精美”, “并在底部刻印有数字。这类器物器形特殊, 制作精美, 传统上被认为是宋代的产品, 由于这类器物曾为清宫大量收藏, 也一向被认为是官窑制品。”( 《钧窑始烧年代考》秦大树) ”;罐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开片,开片裂纹明显较宽,呈牙黄色;釉面死、活气泡均明显;胎体厚重、坚致。罐的整体制作甚为精致,包浆厚重,磨损程度自然、明显。
至于“ 刘家门窑址最早地层中的纪年材料。此段的纪年物有, DT3层中出土一枚“元丰通宝”钱(1078 年——1085 年) 。而属于第一期后段的地层DT3 层中出土多枚宋徽宗朝的铜钱, 最晚的是“宣和通宝” (铸于1119 年——1125 年)”。 ( 《钧窑始烧年代考》秦大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肯定地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为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1101 年——1127 年) , 表明钧窑始烧于北宋末期” 。“此期比较流行在一件器物上施两种色釉, 如内施天青釉, 外施红釉 , 或外施青绿色釉, 内施赭褐色釉, 这种现象很有时代特征。”;“现在所见珍品, 多为过去皇家藏品。通过发掘材料, 我们现在可将这些大面积红彩钧瓷定为早期钧瓷, 与带小块规整红斑的器物区分开来。但无论是所谓“红彩器”还是“红斑器”, 都表明钧窑是在探索自身的装饰方法, 开创自己的特征。”( 《钧窑始烧年代考》秦大树)
考证结论:此钧窑朱砂红罐与秦大树考古发掘的钧窑器窑口相同,即神垕镇刘家门窑口;年代一致,同为北宋的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1101 年——1127 年)。
藏品命名:北宋 钧窑朱砂红罐
是否后仿的呢?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藏品为后仿之时,现在,尚不于认可。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