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25 07:47
西湖是多少艺术家咏颂的对象,在湖边拥有一间工作室,清晨沐浴焚香、饮茶读书、写字抚琴,又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理想生活?有一对年轻的艺术家夫妇,就实现了这样的生活。让生活如其生活——就是他们心中的理想。
五月的西湖
五月的西湖
王唯山(右)与丁筱(左)
工作室墙上贴着二人的手书
五月初的某一天,时令刚刚入夏,杭州城天气却隐然有了盛夏酷暑之相,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的小街道上,正午时分甚至能听见微弱蝉鸣声,它们全都躲在那些已经种下几十年的法国梧桐树上面,这时候的树叶早已郁郁葱葱,阳光从树叶缝隙间射下来,偶尔一阵风吹过,那些落在柏油马路上的光斑便跟着跳动起来。
王唯山站在其中一颗大树的树荫下等人,他穿着一件不太干净的白色麻布衬衣,袖子被他挽到了胳膊肘上面,斜背着一个黑色皮包,他看上去略显疲惫,顶上头发也有些发油,等到人后他在前面带路,来到附近一家小咖啡店吃午饭。
王唯山与丁筱在工作室
他说,工作室里面没有WiFi,但最近这几天需要写几篇稿件,都需要上网查阅大量资料,时间很紧。说到这里时他笑了起来,拍了拍还夹着的苹果笔记本,偏偏这几天它也出毛病了,昨天还跑到网吧去查资料写了一篇。
王唯山所说的那好几篇稿件,包括接下来他还需要完成的其他工作,皆与这个月月底即将举办的一场书法作品展有关,这个展是他与爱人丁筱两个人一起合办的。早在一个多月前,当他们想到举办这么一场展时,王维山就给这次展订下了主题:让生活如其生活。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一角
在说到这个主题时,王唯山因为谨慎而略微犹豫道,我们想通过这次展把我们的一些生活理念传达出来……恩,或者说它其实是一根标杆,能汇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唯山从十多岁开始学习书法,后来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几年之中他陆续加入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并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书法展览几十次,成为了圈中小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
所以按说他对于办展、参展这一类事已经是游刃有余了,但在面对接下来这个展时,他还是显得格外慎重,或许一是因为他与爱人两人合办,二则是其意义特殊,它同时也是二人的婚礼。或者说,用展览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婚礼仪式。
工作室小景
工作室小景
就在王唯山缓慢而认真讲话时,他的爱人丁筱才从家中出门,昨晚她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工作到很晚,接下来她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其中不乏琐碎之事:她要去木友课堂完成她的一件木雕作品,还要去书籍设计师张弥迪那儿审阅自己的作品集,还要找一家裁缝店量尺寸做一套展览当天的衣服……
王唯山
王唯山
丁筱个子瘦瘦小小,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让她多少有些睡眠不够血色不足,看上去显得更瘦小。她今天要去工作室写几个字,扫描下来发到一家淘宝店铺制作展览当天发放的礼品。在工作室时,她写完字后,意犹未尽又提笔继续,那些字看上去老辣弥坚,森然快意,以至于很多人在最初看到她的字时,都以为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所书。
丁筱进行竹刻
丁筱在进行木雕创作
丁筱很少评价自己的字,她只是某次说到王唯山的字时,默然叹了口气,我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出像他那么温和的字来……还有一件事:王唯山在与那家淘宝店沟通时,一直反复强调一定要把丁筱的字间距排开一点,店家说,要是再稀疏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他只好委婉解释:丁筱的字,棱角结构硬朗,靠的太近会显得空间上比较碎,会不舒服的。
从自己的工作室出来后,丁筱径直来到了一家培训木工手作品的场所,她随身带着两个包,背上的是一个黑色皮包,里面七七八八装了好多东西,手上还拎着一个黑色麻布袋,麻布袋正面印着一个大大的“筱”字,里面装着一块核桃木半成品,今天来这里,她要把这件作品完成。
丁筱在进行木雕创作
丁筱准备在木板上刻下“让生活如其生活”七个字,在展览当天悬挂在场地某处,除了刻这块木板,她还在前几天刻过一块竹排,刻的则是“有风自南”四个字,那是他们夫妻俩与几位朋友的微信公众平台名。说到这个微信公众平台,丁筱坦言,现在发布内容比较少,毕竟,那个就跟办一本杂志差不多了,太耗精力。而且,他们也并不想把它当作一个商业推广平台一样天天发布资讯,只想自己的某些想法理念能有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地方。
丁筱垂着头,手上动作没有停,像是自言自语一般,所以对这次展我们还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再增加一些自身影响力,其一,我还是想有更多时间,能进行更多形式的创作探索,她顿了顿,其二呢,也想增加其他可能性——说不定,我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呢。
创作中的丁筱
李敖在其作品《北京法源寺》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法源寺的佘法师请才来京师准备上书皇帝进行变法的康有为题写几个字,康写下一首五律诗后,佘法师大赞其书法,他说,一看康先生落笔,就知道康先生在碑上下过大工夫,光凭书法,康先生此生就能不朽了。然而康有为却回答道: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没有说“立书法”可以不朽,再说就算书法上得到不朽,于国计民生却无真正好处。
这或许是因为,书法在他看来只是小道,而大成者,是应该有更大建树的,当然这只是一本历史小说,其中这一段情节更有可能是作者本人编撰而成的,但是,很多习练书法之人,或许在心中也是这般想法,毕竟人的一辈子那么长,除了写字以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对于丁筱来说,她的心中应该也存有这样的理想主义,她笑言,自己以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写过很多新派诗及散文,那些手稿,现在都还有一厚摞。
丁筱审阅作品集
在木工坊里面呆了两小时后,丁筱结束手上工作,接下来她与王唯山要去一家裁缝店,为展览当天订做一套礼服,丁筱说,她很不喜欢那种穿着婚纱礼服不停对一些陌生人陪着笑脸的大众婚礼,这一次,她尽量不这么进行,然而不能把一切都免俗,——所以,这套衣服还是得做的。
来到裁缝店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华灯初上,外面马路上车水马龙,裁缝店内却很安静,空气中还有一丝焚香气息,店主是一名微胖、和和气气的中年男子,他戴着一副很干净的眼镜,穿着一件白得有些过分的衬衣。
丁筱与裁缝店店主聊天
简单几句客气询问后,店主拿出软尺给丁筱量尺寸,这时候丁筱指着墙上挂着的两幅字画问店主,这幅字是她熟知的某位师友所写,不知店主与其是何关系,几句回答后才知,原来店主王老板与王丁二人朋友圈互有重叠往来,他原来拜在某位先生门下学琴。
王老板一拍脑门笑了起来,难怪看你们二位这么眼熟,原来之前在那个众筹视频中见到过,幸会幸会……走出裁缝店时,王唯山丁筱二人互视而笑,今天的事情大概忙完了,现在可以去吃晚饭了。
从餐厅吃完晚饭出来时,夜风习习吹得人格外舒爽,王唯山看着远处街道,忽然感慨一句,不知不觉在这个地方已经住了这么多年了,想到接下来要装修要搬家,真有些舍不得。——是的,这一片是杭州城的上城区,隔着西湖景区也并不远,这个时候的西湖上,那些睡莲应该也慢慢盛开了吧。
五月的西湖
江南有桃红柳绿,有春风香草,有燕子喜鹊,更有吴侬软语的娇媚女子与迎风舞剑的翩翩儿郎,不知道是不是这些美好事物让这位来自江苏常熟的敦厚男子与这位来自重庆山城的率真女生驻足停留于此,在这里,我们无意去窥探猜度他们之前的生活,那其中应有辛酸不易,也有风流得意,今天,他们早已习惯了这座城市的生活。
工作室小景
工作室小景
工作室小景
工作室小景
生活或许有很多种可能性,然而走哪条路还是自己决定,正如我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写字应该也是如此,只能是由心而发,由性而生,一点做不得假。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论学书有一席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后面一个“平正”,便应该是超悟后的升华了,便如同我们所说的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最终回到“见山还是山”这样的创作过程。
让生活如其生活
笔者不敢在这里妄自评论王丁二人的作品,只是固执认为,那后面一个“平正”,非但要有前两阶段的深厚功力,还需博采兼收的全面修养和独特的领悟。如此方能由绚丽复归平淡恬然,于简约中见深意,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而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在书法一道上,王丁二人都还很年轻,等待他们的生活、创作道路还很长很远,虽说尖锐易碎,钝儒易拙,但值得庆幸的是,冥冥之中他们相遇结识,互为镜面,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这样就很好了。
(图文/唐忆若)
展览海报
展览地点:中国印学博物馆
附: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王冬亮与丁筱的生活
开幕时间:2015年5月23日(周六)下午1:30
展览时间:2015年5月23日至5月25日
展览地点: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市西湖区孤山后山路10号)
来源:网易艺术中国书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