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是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不断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充实壮大,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陶瓷载体本身的细腻、明净、光洁、柔滑不粘水的特性,陶瓷工笔画在陶瓷绘画中又尤其得到蓬勃的发展,争奇斗艳,流派纷繁。
陶瓷工笔画的传承
中国陶瓷绘画且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已有了原始朴素的审美需求,祖先们就用羽毛、兽毫等做成的涂写工具,在陶瓷上绘制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当时人类的渔猎、采集等生产生活。由对大自然自发的模仿,到有意识的记录,陶瓷绘画向两个状态发展:一方面是以传达感情的写意画;一方面是以记录事件为主的工笔画。
从战国到唐五代再至两宋,陶瓷工笔画高速发展。元后,文人画兴起,陶瓷工笔画受其影响,大规模融入写意元素。经过漫长的沉淀,一笔画到清代走向成熟,不仅涉及广泛,绘画精细,而且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品种齐全。
民国时期陶瓷工笔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老前辈们,将国画的技法与陶瓷材料融为一体,经国画艺术表现手法引入陶瓷绘画中,一改以往崇尚奢华的装饰之风,创造了“浅绛彩”,其作品色彩浅淡,浓墨醒出,苍芎遒古,笔老色清,意味隽永;构图注重虚实关系,雅致脱俗,韵味无穷。
陶瓷工笔画的艺术内涵及特色
陶瓷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其实都是神韵派,讲究形似的同时,更讲究神似。陶瓷工笔画注意以实写虚,以具象的实景写虚景虚境。因此陶瓷工笔画是长于抒情的,它往往借助想象构筑充满浪漫色彩的意境,追求画外情、画外意。例如:我的老师俞军先生的佛祖、观音菩萨系列,他通过高温色釉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仙佛那种如梦如幻神秘的感觉。
陶瓷工笔画的气韵。明代唐志契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气韵。”唐岱《绘事发微》中说:“凡物无不断生,……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滞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凝不弱,是以笔之气也!”。例如:余自乐、孙同鑫俩位老师的作品,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陶瓷工笔画在“气韵生动”方面有优良传统,历代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画家不能满足原有有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人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时代对画的“气韵”也会赋予不同的含义。
中国陶瓷工笔画的写实,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写实,而是意象上的写实。这种绘画理念是中国所特有的,是在中国民间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起来的,具有深刻的人文、历史和哲学背景。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结晶,是把书法、诗词与绘画融在一起的美的创造。
归纳起来,中国陶瓷工笔画有四个特色:一是色彩鲜明厚重而典雅;二是以装饰性取胜;三是民族性强,广泛流传于民间;四是具有广博而深刻的文化传承性。
陶瓷工笔画的创新
在题材内容的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品采用传统的形式,却表现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例如王锡良先生创作的《采莲腰鼓瓶》;赵惠民的《愉快的假日》,都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很有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当代陶瓷工笔画从装饰题材内容的特定性渐渐向题材内容的随意性发展,为创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为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装饰手法的创新方面: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语言。传统陶瓷工笔画,装饰手法比较单一,而如今的陶瓷工笔画,虽然主题仍以工笔为主,但更强调主题的逼真、画面表达的优美与作品意境的深远。画面主题装饰之衬景,表现则多讲究墨色的韵味变化,以酣畅笔墨,采用流、擦、点、染手法造就自然天成的雅致。当代陶瓷工笔画把青花、粉彩、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工艺与材质巧妙地进行有机结合,使陶瓷工笔画作品装饰色彩更加浓艳,更加亮丽,对比更加强烈,开创了全新的风貌。
在陶瓷工笔画的创新过程方面:离不开‘变’字。从形式构图到内容素材变;从内容素材到装饰手法变;从装饰手法到装饰材质再变。创作者在这数变之中大显身手。而这‘变’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出比生活更美、更强烈、更概括的形象。
《易经》:“易穷则变,通则久。”变是一定的,但往哪个方向变,则是具体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真正的创作,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以感性为出发点的活。陶瓷工笔画往哪方面变?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市场的趋向和时代的喜好;一方面更加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艺术修养、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审美趋向等。只要时代精神抬了头,流行观念被有意识地融入创作,创新的氛围被激发出来,大量描写新时代生活面貌的伟大作品,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作者:黄爱华,曾春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