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宋无人“中三元”

2015-05-25 09:23

郭灿金

科举是田园经济的铁屋上一个缥缈的天窗。天窗的存在,装饰了铁屋也点缀了所有读书人的梦境,但要想破“窗”而出却又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科举始于隋朝,经唐宋的发展,到明朝已趋于成熟。从形式到内容,明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层层选拔、层层筛选,每场都是淘汰赛,只有最优异者才能出线。我们所说的“连中三元”不可能发生在唐宋,只能出现在明清。

经过统治者的完善,明朝时期,由国家举行的正式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且在正式科考以前,还有资格考试。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具备资格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参加科举了。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皇帝心情舒畅或有重大喜庆之事也会下诏加开,此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故称“秋闱”。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也称“春闱”。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会元”。具备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因为明朝之前的科举没有这么严格的程序,也没有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所以在明朝之前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