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钧瓷故乡禹州文化景观——钧台钧窑

2015-05-26 12:57

钧台钧窑遗址即宋钧官窑遗址。宋钧官窑始建于宋朝徽宗时期(公元1101年至1125年),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

钧台窑址遗址1964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1973年至1974年对遗址进行发掘保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十三帮会馆,南起迎风阁前东西大道,北至颍河,东西约110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在一米左右,厚者达两米以上。位于禹州市城区东北部。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为明代文化层和为宋代烧窑堆积层。经考古发掘,发现窑址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有排列成一线的,有3窑鼎立的。作坊设于中部,从瓷坯成型、上釉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同时持续进行,反映出当时烧造钧瓷的一整套比较合理的工艺流程。从遗迹的规模看,应是一处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有大批窑具、瓷器、瓷土、釉药、彩料以及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钧台窑址的窑炉呈圆形或马蹄形,是从陶窑发展来的一种半倒焰式窑炉,为就地挖筑的半地穴式土壁窑,仅在窑门及烟囱口等处砌少量小砖。一般是单火膛窑。只发现一座长方形的双火膛窑,窑室呈长方形,室前有并列的双孔状火膛,东火膛上有圆形气孔,西火膛前有窑门。火膛顶有方形烟囱,窑室后壁中部及两角,共有3个扇面形烟囱,窑室内使用筒形或漏斗形匣钵装烧瓷器,每钵仰置1件瓷坯,坯下垫锯齿状圆形支烧具。钧窑的窑炉结构及装烧方法便于控制火候,使燃烧温度达到1200℃以上,并能使氧化焰转还原焰,烧出色彩变幻的钧釉效果。钧台钧窑瓷器品种繁多,釉色多样,注重装饰,窑变美妙。

北宋时期,由于钧瓷技术精湛,釉色多变,红紫相映,倍受宫廷赏识与偏爱,钧台钧窑因而成为御用官窑,专为皇宫烧制盆景所需用的各类花盆,包括盆和盆托等美术陈设品。北宋末年,战火频繁,钧台窑官窑窑口也随之停烧废弃。钧台钧窑作为北宋时期全国五大名窑之一的钧官窑,其产品造型端庄、典雅,窑变美妙、釉色丰富。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钧台钧窑是一处综合性的窑场,既烧钧瓷,又烧汝瓷、影青瓷、天目瓷、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剔釉、绞胎等众多品种,各类瓷艺的综合交流,对钧瓷的烧制工艺具有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