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般来说,宽厚与傲慢是“南辕北辙”的一对矛盾,然而在画家陈永锵的画品人格上,这对矛盾却得到惊人的和谐统一。今年五至七月间,辗转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香港大会堂三地,命名为《沃土熏风--陈永锵新作展》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便是上述观点的最好佐证。
作为顶着多种显赫头衔的陈永锵 ,加以拥有多次中国大型艺术活动成功策划与组织的经验,本来对于自已的个展,是大可以施展少少艺术创作以外的技巧,使展览的宣传和推广既从容舒展又咄咄迫人,然而他却没有运用具立体效果的“现代策划意识”,而是安然的听任主辨机构的安排--即使因展期的交叠而弄得自己筋疲力尽,也只予“随缘一笑”。这“笑”便源自对自己的艺术努力的自信和对世情的宽厚,正因这样,在他的作品群中,就不难感受到陈氏骨子里的一种不群与傲慢。
在短短三个月纵横三地的个展(期间有一段时间还是两地同展)中,陈氏先后展出作品120幅。当然不可说所展的都是精品,但尽皆力作却无疑!无论在深圳、广州或香港,只要步入展场,观众就必然为一股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震撼:顽强、豪迈、磅礴而又亲切、友善,生命的激情从画家笔下的线条、色彩中绽放出来并引发观者的共鸣!
近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所有商品流通领域,也摧毁了艺术家的雷峰塔。如何在艺术继承与市场接受间寻找平衡点,于所有画家都是新课题。对于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社会消费水平较高的广东画家,则难度更大。然而陈氏以他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对师长的尊重、对朋友的忠诚,以其心与热忱赋于笔墨,因而既能别开新面也能雅俗共赏。难怪在深圳展出时,中国文化部徐文伯副部长陪同国际友人观看展览后即予以热情的评价。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时,著名学者王贵忱老先生观后热情的给画家写信鼓励,认为该展览是他近十年来在广东难得一见的有份量的个展。在香港展出时,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文楼先生也评述陈氏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之后具代表性的南中国画家中的杰出人物。
陈永锵先生,自幼酷爱绘画,曾先后师从岭南名家,且回乡务农十年,体味生活,体味人生。继而在广州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研究生,并负笈京津就教于陈叔亮、李可染、李苦禅、俞致贞、田世光、孙其峰等大师砚侧,和远赴敦煌、永乐宫等中国古典美术的圣地临摹考察。近十年来又历任广州画院院长、广州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等行政要职,使他的诗人气质得到多方的熏陶磨练。然而,在其对艺术“率性为之”的初衷不改、画笔不辍的惊人毅力中,正不断地外向锤铸着他的艺术。
较接近和熟悉陈永锵的人,都会认为他为人随和平实、豪爽宽厚而不失幽默乐天,从他的作品显示出扎实功力、深刻内涵与鲜明的风格上,我们不难相信,陈永锵的艺术前景,将不负众望而无可限量。对于坊间的种种盛誉,陈氏总是淡然而待,不置可否。这里,便潜藏着一股杰出艺术家都天赋具备的、骨子里的傲慢。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态,但不可无傲骨”。
当然陈永锵的艺术前境,除了要有诸多的社会因素的楔合外,更重要的还有赖他自己的“好自为之”。很多时候,功败垂成,绝非是危言耸听。对此,我深信陈永锵先生也不会不以为然的。
陈修明
作者:陈修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