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岭南派新风的凸现

  在十九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中国的花鸟画由于脱离生活长期地沿袭文人画笔意趣的钵体,造成形象的褊畸,造境上的空疏和画法上公式与概念化,呈现出衰颓凋敝之极。二十世纪初,以“二高”(奇峰、剑父)和“二居”(居廉、居巢)为代表的岭南家们,不甘于传统的趋于式微,锐意改良。他们在重视写生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科学造型结构和空间处理等现实主义方法,运用撞水渍色的自然生动来调整传统惯用的语言表现手法,构筑了宁静高洁而辉动生机的崭新画风,形成了永驻史册的“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以它浓郁的地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不仅在岭南拥有一大批艺术追求者,而且在全国画坛也产生了较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今百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多元化的平台已经填充了传统画派的沟壑。这便引发了一个中心问题:如何继承和弘扬“岭南画派”。这里有两种选择的可能:一种是囿于原有创作程序与格律方式,在重复中反复;一种是以新时代笔墨语言走出“岭南画派”容易将个人睿智受缚的围城,将水墨材料提升当代意识的思维,构筑现代人的情感。

  陈永锵的花鸟作品,为我们表明了艺术的抉择。他不囿于岭南画派作品中所固有“疏淡含精匀”的画风,而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导向性,直指对象的特质与生命的张力。表达的是“登高独立望苍溟”的审美感受,锤炼出纯化形象,强化意气,突显豪情,融诗情并化入“书势”为一体。其作品繁密崎崛,峥嵘宽阔,劲健朴质。于掷簇雄强的笔墨中,散发出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

  应当说舍弃人们趋之若骛画名花,或者当代文人所常擅用的梅兰竹菊题材,而直摄南 国疆土之中的山花野卉,赋予了陈永锵作品以新鲜、浓烈、纯朴的盎然生机。这既是他风格的体现,也是他蜕变的奠基。他的硕肥的南瓜、金灿灿的向日癸、红彤彤的木棉花,果汁欲滴的洋蒲桃……这些直接捕捉自然的表达,彻底摒弃岭南画派中惯用注重形质与撞色渍水相互发生中寻求意趣,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为启迪,倾向于多调式的处理方式,拟喻一种人格化的行为,表现出充满交响乐般的宏大主题。《岭南风骨》的红花与墨枝的交错点缀,在激荡不安中而立定铸就,充满视觉张力。《禾雀花》纵深感的容量,引发出深邃的浩思。《白梅》密柯繁枝上的梅花绽放,好一片素色染空,洁雅中寒香彻骨。这就是画家艺术与思想性获得完美的统一,已经跨越或者是说超离了岭南传统画派的门槛。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陈永锵存精去芜地突出视觉与生命张力。在保留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和吸收西方艺术,民间美术以及魏晋壁画等姊妹艺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造型观、构图与用色法,向着生命与精神空间迈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所作物象全部来源自然写生。(2)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呈现“无边界”之感,并成功地将山水画皴擦积染与花鸟白描双钩填色相结合。(3)中西互用,不时地引入西方艺术观念与汉唐造型,注重色彩冷暖的对比,且将西方现代艺术平面构成法与传统深远法相结合,造成视觉上变化。(4)诗书入画,将书法与诗文意蕴融入画境,表达当代文人胸襟与情怀。这些已经表明,他是用现代意识来对照传统选择和提纯遗产的努力,鲜明地凸现出当代岭南花鸟画风的新形象、新内容和新思想。

  陈永锵无疑为岭南画派再次谱写了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锐意创新。

  汪为胜

  二〇〇三年初夏于北京徜心斋

作者:汪为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