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4 00:00
青年艺术家陈正乾的艺术创作具有典型的“黄桷坪”式风格。黄桷坪,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带有明显的城乡结合部特征,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其丰富的艺术土壤以及深刻的底层人文催生着川美反叛、自由、不拘一格而又群体性出现的叙事风格。从“乡土伤痕”到“卡通一代”,诸多“黄漂”或者曾经“黄漂”过的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均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同时又具有共性特征。在这样的语境下,陈正乾痴迷于对“乡土”的迷恋,始终以“再造的内心图景”出发,从最初的“黄桷坪印象”系列到“缙云情话”系列,从“冥想千喦”系列到“存情天地”,利用外部的自然抒写内心的图景,步步推进。
假如把陈正乾的这批绘画归入“山水”之列,未免概其形,疏其意。在中国,有关山水的图式表达和解读早已滥觞,陈正乾深谙于此,但他却偏偏敢于再现,用恰似传统山水的构图与布局诓骗了所有人的视觉。整体上近景与远景搭配,虚实相接的透视,实则是艺术家陈正乾演绎心境的外在轮廓。
作为一个80后艺术家,陈正乾成长于农村,对山川情有独钟。他始终怀有一颗质朴的向往宁静归隐的心。他身上没有太多那个商品经济时代所遗留的焦躁、叛逆与轻狂,反而善于理性地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缓缓释放。短小精确的笔触几乎铺满整幅画面,零散的色块被严谨有序的拖向自然规则的延伸,相近与相反色调之间的穿插纵跃更加证明了陈正乾的乱章取法。色彩上,黄蓝红紫的强烈表现使作品带有某种非现实性,这种非现实性来自于他创作思想上的精心设置。陈正乾是理性的,带有某种独创性。
北宋郭熙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来表现文人士大夫对于山水的精神寄托,而今,陈正乾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体悟并创造着内心世界的山水,他笔下的山水之境源于自然,更源于他自幼游玩山水的生命记忆。此境存于心,依心而游。
陈正乾 存情天地 33 布面丙烯 60X60cm 2014年
陈正乾 存情天地 21 布面丙烯 60X50cm 2014年
存情天地5 陈正乾 布面丙烯 40x120cm 2013年
存情天地9 陈正乾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14年
艺术家陈正乾近几年一直在重复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画笔不断表现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并且还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多次将这些作品带回自己的家乡展出,与当地农民直接进行交流与对话。陈正乾的这种尝试和努力,让我想起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出现的“巴比松画派”。当时,有一些艺术家不满于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束缚,纷纷逃到巴黎近郊的巴比松寻找精神的出口,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十九世纪以后的艺术史进程。当然,陈正乾的绘画,跟“巴比松画派”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当年的“巴比松画派”,是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试图以真实的自然风景画创作,来否定学院派虚假的历史风景画程式。那么,陈正乾的绘画,则带有更多观念艺术的色彩,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质疑,亦是对当代艺术中心话语的一种疏远与反叛。
陈正乾,1981年出生于广西钦州,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此后,便作为职业画家,一直留在重庆四川美院的旧址黄桷枰,成了一位著名的“黄漂”。多年的漂泊经历,使陈正乾深切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对缺乏人情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城市生活,产生了某种厌倦和抵触。所以,陈正乾的艺术,一开始就奠定了批判性的基调。事实上,早年的陈正乾也曾尝试过表现一些城市主题,试图以城市边缘人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物质社会的焦虑和现代性的反思。但因为这种表达缺乏背后的精神资源,所以,越是深入批判,越是痛苦不堪。他后来回到自己的家乡,抑或是回到乡村和大自然的艺术命题,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在完成了四川美院的学业后不久,他的户籍又被重新迁回了广西的钦州农村,这使得陈正乾虽然仍在城市中漂泊,但心已有了某种归宿;二是由于他不断回乡写生,从而通过拜大自然为师,又重新找回了艺术的激情与表达的途径。正是这两个原因,促成了陈正乾的精神突围与文化回归,也使他在艺术上找到了百画不厌的母语。于是,陈正乾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几年时间,他便拿出了许多以自己家乡的自然风貌为题材的精彩之作。
纵观陈正乾的这些乡村风景画作品,我能够看到他心理释压的痕迹,其深入的层次,细腻的笔触,以及绚丽的色彩,都可以表征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传递出了他精神解放的心声。不过,我更感兴趣的,还是陈正乾的语言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独特之处,也只有通过语言,艺术家的个人情愫,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思想共鸣。在我看来,陈正乾的艺术不仅视角独特,语言也很新颖。尽管他对家乡的描绘,是由来于写生,但作品中却完全剔除了写生的痕迹,而是从装饰绘画,尤其是刺锈和织锦等民间工艺中吸取营养,转换成一种新的个人化语汇,来表现家乡的山山水水与风土人情。正是这样一种取向民间艺术的价值途径,使陈正乾在表现自己的家乡时,摆脱城市化的束缚和当代艺术的单一模式,获得了与乡村记忆更为贴切的语言。同时,通过这种语言,也为自己的家乡焕发出了表现的活力,重新赋予了它的勃勃生机。
2015.4.15于通州
来源:798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