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原弓和他的美术馆戏剧

2015-06-04 00:00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 艺术家原弓说:“虽然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总是在不断地做一些事情,也许通过这些事情,能够找到一个心灵的出口,能够找到我们精神的寄托,如果未来是存在的,那便是我要去追寻的”。

古语云“静水流深”,原弓完美地诠释了这四个字,这个表面看上去安静温和的人却蕴藏着巨大能量,他将这些能量都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刺痛人们早被现实折磨得麻木的神经,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市场经济成功随之而来社会现实问题,这些经历成为原弓这一代艺术家特有的身份背景,他们不断思考、探索,以解答自身困惑、寻求新的出路。如今,原弓的创作一直都在尝试涉及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像他所推崇的杜尚、安迪·沃霍尔、博伊斯一样,用关系美学介入大众生活。他于2015年开始的“美术馆戏剧”,以新的方式对《哈姆雷特机器》的剧本进行重新演绎,即是尝试的手段之一。

近些年来,对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展场之间的关系探讨,成为一些国内外艺术家探索的新对象,因为其间所存在的跨学科的介入关系,不仅带来了不同学科的交流与整合,也带来了艺术生态的丰富性以及创造思维的解放性,同时极大地吸引了公众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弓以“哗众取宠”的方式“贸然介入”各种现场,故意搅乱其原本秩序,带着他的“美术馆戏剧”席卷而来,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空间,以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特有方式,让戏剧介入了美术馆的展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原弓并不是简单地把美术史、戏剧、文化符号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重要的是美术馆展厅成为一个艺术实验的“生产车间”,而非日常情况下的成果展示空间。不同于国外艺术家美术馆戏剧表演的规则性,原弓在这个实验空间里强调的是制造一种失控感,目的在于“破坏”原有戏剧和演员表演定势,寻找艺术的突破口,同时,他在作品中努力解答当代人精神上的救赎困惑,让人们思考个体救赎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并通过回望和记忆,重新塑造个体价值。

德国剧作家海纳·穆勒的《哈姆雷特机器》创作于1977年,被称为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经典文本。剧本虽然只有短短3000多字,表达的东西却很丰富,每一句话都饱含深刻而隐讳的内涵。原弓以“美术馆戏剧”方式,对《哈姆雷特机器》剧本进行了重新演绎,这一系列作品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德国汉堡Deichtohallen美术馆举办的“Secret Signs展”上实施的行为表演“动荡”。如果说当时原弓还未有意识地去实践“美术馆戏剧”这样一个全新概念,那么正式尝试则是在2015年。3月21日原弓在湖北美术馆的“涩味”个展开幕中表演了《哈姆雷特机器》第一幕“家庭相册”,是对“美术馆戏剧”的首次尝试;一个月后,原弓在天津美术馆展览《暗度》中,实施了《哈姆雷特机器》的第三幕“谐谑曲”;而在最新展览“排练与仓储——女人的欧洲”上,原弓将“美术馆戏剧”转移至陕西西安美术馆,展开与“周公土计划”的全新对话。

《哈姆雷特机器》第四幕将会在石家庄美术馆演绎。对于地点选择,刻意避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此原弓表示:“我不希望在一个商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中心地区去展示我的创作,而是希望走在‘边缘’,未来可能会在一些农村群艺馆展示我的作品。”

这样的选择恰好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去中心化特征相呼应,也是在艺术史宏大叙事的叙事模式终结之后,艺术家从私人化和边缘化角度书写阐释艺术史的一种尝试,为艺术生态带来了“美术馆戏剧”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

(苏典娜 姚珊珊)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