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顾国华30年编成30卷“文坛杂忆” 与193位文化名人书信往来约撰文史资料

2015-06-04 10:17

文坛杂忆1

  文坛杂忆

文坛杂忆2

  文坛杂忆 “我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普通人,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牺牲了一些个人时间和利益,做了应该做的事。”73岁的顾国华说话时带着浓重的乡音。昨天,顾国华花30年编成的三十卷《文坛杂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结集出版。 抢救现代文史资料两千余篇 顾国华是乍浦人,一辈子在小镇生活,退休前是乍浦食品站出纳。三十多年来,他凭着对文学的一腔热情,自行组稿编纂,自费印刷三十卷《文坛杂忆》,抢救出现代文史资料两千余篇。书中193位作者,最年长者108岁,平均年龄88.7岁,遍及苏浙沪皖京津等省市,还有台湾地区和美国的作者参与。郑逸梅、朱家溍、施蛰存、王世襄、萧乾、周退密、梅娘等文化老人纷纷给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投稿,六千多封信装了几麻袋。 “193位作者中,131位已过世。很多文化老人在来信中嘉许我的工作,但真正值得敬佩的其实是他们。”顾国华说,30年中,他未曾接受任何捐助,唯一例外是王世襄先生捐助的2000元,“王世襄先生说‘在任何场合都别提我的名字’,这是何等品格!” 第一卷花费近三年才编成 很多文化老人不仅自己来稿,还主动为顾国华约稿。《文坛杂忆》 的撰稿者都已高龄,不少人深居简出,也拒绝有关方面各种“忆往抒怀”的要求,却唯独肯应顾国华的邀约写稿。 顾国华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因人介绍拜会了几位文化老人,从而产生将他们的故事留下书面记录的念头。为此,他请人写了一份征文稿,寄给一些文化老人,请求赐稿。由于彼此不熟,寄去的征文稿少有回音。第一卷《文坛杂忆》花费近三年才编撰而成,但此后一年一卷却未曾间断。“大约是老前辈体会到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拙编能完成的最大原因。” 至2014年,《文坛杂忆》已有三十卷之多,仿古线装,毛笔清誊。每年,顾国华都自费印制200余册寄赠作者、图书馆和资料留存。从前没有扫描和校印,要用蜡纸印再自行折叠成册,顾国华包揽了从编审到印刷、装订所有工种,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投入到编书中。 要给这些史料找个好归宿 乍浦书法家许士中是顾国华编书经历的见证者,《文坛杂忆》 第四卷起皆由他义务誊写,为此,他还专门练习了蝇头小楷。这三十卷书和六千多封因编《文坛杂忆》和文化名家、文化老人联系而积下的信札、160多幅字画,以及三十卷《文坛杂忆》是一个整体。近年来,随着名人信札的持续升温,不断有拍卖行打来电话,甚至登门求购,顾国华都婉拒了。 去年,第三十卷《文坛杂忆》编成后,顾国华决定“鸣锣收兵”。他说,稿源的枯竭是最关键的,文坛老人们越来越凋零,“为扩大作者群体,我已尽最大努力,如今只能落下帷幕了。”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赞叹,“一个时代的史料搜集与文化积累,让一位热心的读书人占了先,实在是个奇迹。”顾国华说,如今,他剩下的心愿就是帮三十卷《文坛杂忆》原稿、手抄原本及六千封信件、一百六十余幅字画找个“归宿”,“不仅要保存,还要让这些资料派上用场。绝不给拍卖行,希望留给内行的机构。” 链接 学者评点顾编《文坛杂忆》 ■钱锺书:颇有佚事可观,足广异闻者。 ■周振甫:保存国故,传世有文,百年往事,如在眼前。 ■王世襄:先生之保存史料勤奋刻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陈平原:比起今日诸多敲锣打鼓、争取到国家大笔投入的“盛世修史”、“辉煌编书”来,我更怀念那逐渐消沉或已黯然退场的“民间学术”。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