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海龙毕业作品_山水画研究

姓名:于海龙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山水画研究

作品名称:此去经年

中国画37.3×47cm×16纸本设色创作年代0

作品故事:此组作品是以苏州沧浪亭为研究对象,作者在不断厘清沧浪亭的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其历史是在“有序”和“无序”的循环往复与叠加中形成的,而这种叠加就在我们不断补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散。这种叠加与消散吸引了作者,进而在创作中将沧浪亭的景观进行片段性拆分重组,借鉴镜头和微观的视角完成16幅相对独立的作品,而这16幅作品又形成看似另一个完整的园林别院,这就好像沧浪亭的历史形成过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着矛盾与缺失。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丘挺

作品名称:此去经年-1

中国画37.3×47cm×16纸本设色创作年代0

作品故事:此组作品是以苏州沧浪亭为研究对象,作者在不断厘清沧浪亭的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其历史是在“有序”和“无序”的循环往复与叠加中形成的,而这种叠加就在我们不断补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散。这种叠加与消散吸引了作者,进而在创作中将沧浪亭的景观进行片段性拆分重组,借鉴镜头和微观的视角完成16幅相对独立的作品,而这16幅作品又形成看似另一个完整的园林别院,这就好像沧浪亭的历史形成过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着矛盾与缺失。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丘挺

作品名称:此去经年-2

中国画37.3×47cm×16纸本设色创作年代0

作品故事:此组作品是以苏州沧浪亭为研究对象,作者在不断厘清沧浪亭的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其历史是在“有序”和“无序”的循环往复与叠加中形成的,而这种叠加就在我们不断补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散。这种叠加与消散吸引了作者,进而在创作中将沧浪亭的景观进行片段性拆分重组,借鉴镜头和微观的视角完成16幅相对独立的作品,而这16幅作品又形成看似另一个完整的园林别院,这就好像沧浪亭的历史形成过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着矛盾与缺失。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丘挺

作品名称:此去经年-3

中国画37.3×47cm×16纸本设色创作年代0

作品故事:此组作品是以苏州沧浪亭为研究对象,作者在不断厘清沧浪亭的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其历史是在“有序”和“无序”的循环往复与叠加中形成的,而这种叠加就在我们不断补充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散。这种叠加与消散吸引了作者,进而在创作中将沧浪亭的景观进行片段性拆分重组,借鉴镜头和微观的视角完成16幅相对独立的作品,而这16幅作品又形成看似另一个完整的园林别院,这就好像沧浪亭的历史形成过程,看似完整却又充满着矛盾与缺失。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丘挺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