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按:
毕业季,每每转眼即是。
且对比纽约、伦敦两校服装设计系本科毕业生各六位——一边重视概念强调和弦,一边激发个性出奇制胜。
所以,你更爱谁?
上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本科毕业生的服装设计秀,亮相于切尔西码头60号。其中除了男装和女装,亦不乏潇潇洒洒正当道的无性之装;以及——“少买衣服多种草”这种概念的推广。
崔智媛(Jiwon Choi)的设计有感于“衣橱过盛”,因为总是有一些衣物属于过度消费,所以她决定设计一套可以变着法儿穿的服装,以此减少未来不可控的各种浪费。
成果就是——色彩鲜艳的“武士道盔甲”,其上的条纹可供拉伸、收紧,继而改变轮廓以及局部功能。
小崔解释说:“每一道条纹的使用,都将意味着消灭了一次过度消费。”
生机勃勃的一种情形便是万木争荣、群芳吐绿。
雅克布·奥姆多(Jacob Olmedo)将这欣欣向荣的一幕搬到了设计当中——一座座可穿戴式的街心绿地行走在其实倒是也没什么不可能的秀台上面。
“我通过不断试验创造出一种水培材料,这种材料包括一层防水蜂蜡、可容纳水分的混合纤维、以及带有种子和必要营养液的木屑纸浆。”
“这确实是个概念作品,是用环境艺术做成的一副盔甲,目前我选择种植的是小麦草,当然也可以播种其他小型绿植,也许有一天种点儿花儿也说不定。”
来自新加坡的艾里克萨·谢万宇(Alexa Chia Wan Yu)主攻男装设计。她的模特脖子上挂着一面激光切割的有机玻璃板,其上蚀刻有牛仔夹克的扫描图像。
这位年轻设计师的另一套衣服,材料由半透明的乙烯基和聚氨酯两种组成,它们用类似的图案和层次,力求表达出一种励精图治的进化决心。
“我的重点还在于保留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物理形式,希望注意力放在物质性上而不被色彩分散。这样,材质本身才能被以最纯粹的形式观看和思考。”
金敏京(Min Kyung Kim)的系列所受的影响来自1980年发生的“孟菲斯设计运动”,最近这场主要体现于家具设计领域中的“文艺复兴”大有回潮趋势。而小金一并混合其中的还有孩童般生动的“想象力”——
通过大胆的抽象形状、几何图形的鲜艳色块,孟菲斯家具的显著特点被转移到马甲背心儿、超大衣领和A字裙上。
“像孩童时候穿衣,有时候脑袋从袖口里冒出来了,有时候手从衣领中伸出来了,还有时想穿裤子腿却套进了一对儿袖子。”
吴思佳(音译,Sijia Wu)使用的自然面料包括有亚麻、纯棉和羊毛。除了飘逸感、大地色调的大面积运用外,“磨损”也是设计中强调的元素之一。
“仿旧,或者说是磨损,能够带来一个原生态的、初级的、褪色的调性,尤其当它们附着在精致优雅并流畅的女装上面时。”
小吴还特别制做了一系列的陶瓷容器搭配出场,她让模特们走秀的时候拎着它们。“这也是我选择这个色调的原因,灵感就来源于陶瓷的制作过程,随着烧制的演进,从原始的、中性的、干净的土色,渐渐变深变厚。”
杂乱无章的房间,地上全都是衣服——画面感极强的现场,就是女装设计师明恩·查(Myung Eun Cha)的灵感来源。
“迷人的混乱无疑是我的习惯之一,不止是我的房间,也是我的性格,甚至影响了我的审美。”
“当然,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女孩来说,如此‘曝光’私人空间的乱七八糟,也需要克服羞涩和尴尬心理。”
查说她的设计还受到在建筑行业工作的父亲影响,因此她喜欢层次、不对称、变量、反差、曲线和几何形组合——“我对现代化的解构也十分着迷。”
具体到作品中,比如带着巨大手臂的白色外套,以及专门搭配的几何形装饰眼镜。“我尝试将建筑的形式和自然中的流动性进行结合,通过混搭坚硬与柔软、在接口处做足功课,让软性材质比如针织面料,也能变得有棱有角。”
威斯敏斯特大学之六佳表现今年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服装设计系的毕业秀场,上周二亮相于伦敦中央校区,共有15位本科生呈现了他们的作品。
该校学科带头人安德鲁·格鲁夫斯(Andrew Groves)在总结这届毕业生时是这么说的:“他们太多样了,兼收并蓄。”
参加这次走秀的年轻设计师们经过了评委会的特别甄选,该评委会成员包括东区时尚(Fashion East)的科泽特·麦克里瑞(Cozette McCreery)、纳塔莎·布斯(Natasha Booth),男装记者查理·波特(Charlie Porter),以及造型师、时装顾问朱利安·贾尼欧(Julian Ganio)。
“今年的毕业生有着多元化和不拘一格的丰富面貌,这直接导致了最终的呈现创意尽现。”格鲁夫斯说。
学生们在课程期间和一系列国际化的设计公司度过了一段宝贵时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经历。当然,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强烈关注个人愿景——有关如何看待时尚的未来趋势。
艾米·德特曼(Aimee Determan)的毕业设计侧重点在于“功能性”和“反时尚”。
因此它们秉持实用主义风格——制作使用防水工业材料特卫强 (Tyvek,无纺布产品,高密度聚乙烯纤维),辅以透明尼龙。
外轮廓的参考有罩衣、化学工服和浮游装备,其中最显著的特色还在于明显可见的模块化元素+图解式说明,功用在于教你这衣服到底应该怎么穿。
贾斯伯·麦吉尔夫雷(Jasper McGilvray)的目标是模糊男女界限,开心和深刻都想要。
所以,他说作品首先必须具备典型的娘娘腔,其次还得突出自己经常思考的有关英国北部的男子气概——运动文化+酒馆文化。
最终的结果是——台上这一套套闪亮的扮相,甚至连啤酒瓶上的Logo也不忘装饰其间。
尤娜·赫德(Una Hayde)的系列明显想要突出精致和气质。她的灵感取自大艺术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以及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
印有多彩纹样的织物层层叠飘飘然,尤娜试图让礼服和外套具有绘画一般的高雅感受。
陶燕燕(音译,Yan Yan Tao)的男装有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以单色为主的天然面料上,引用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从香港黑帮电影到50年代常见的工厂制服,凡是印象深刻的形象和画面,基本都派上了用场。
除了被选中作为优秀毕业生作品出场,伊恩·理查德森(Ian Richardson)还获得了今年英国时装理事会的资助。
他将60年代的造型和70年代的家庭消费习惯两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的缤纷女装,最大特色是其上印有大黄页信息。
本·邓肯(Ben Duncan)的设计也是男女通吃,他本人宣布了有所谓的“内部启示”(internal apocalypse)——正是它启发并指导了这等鼓舞人心的组合:色彩、图案、选材的海量叠拼。
That's all.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